螞蟻IPO,阿里云會成為下一個超級獨角獸?
8月20日盤前,阿里公布了集團2021財年的第一份成績單: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4%,經調整EBITDA同比增長30%,整個淘系的月活還在繼續增長,天貓實體GMV同比增長27%,所有主要類別的增長速度相比疫情之前,基本持平甚至更快。
阿里巴巴核心業務的穩定增長為集團提供了充裕的現金流,使得他們可以在這個不同尋常的時期繼續投資于長期增長,2020年Q2,云計算收入同比增長59%。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包括天貓超市、盒馬、進口直營和銀泰等線下商超在內的新零售業務在核心電商收入的比例超過了20%,也催化了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進程,國內目前的云業務規模在150億到200億美元之間,而美國是我們的八倍。
云計算業務是快速增長的朝陽產業。對比最近五年的數據,阿里云2016年上半年的營收為23.09億元,到2020年上半年結束,阿里云營收規模超過10倍有余。
在高盛眼中,阿里云在宏觀市場增長、過往業績增速和云生態成長性三個維度上的表現都可圈可點,所以他們評價阿里云的估值應該從目前的8倍PS大幅向亞馬遜AWS的14倍PS靠攏,并且將阿里云下一財年的營收預期上調至596億元。
事實上,阿里云不僅是“3A”陣營中跑得最快的云服務提供商,由他們服務過的客戶平均收入,也在持續增長。
在這樣亮眼的業績背后,是阿里云持續了近兩年的升級戰略所給予的有力支撐。看上去,這個升級還在持續進行著。
“云釘一體”是“技術傳遞”的窗口
云計算從初級概念到形成基本共識,差不多花了60年時間。
麥肯錫在60年前就做出預判,“計算遲早有一天會變成一種公用基礎設施”,到了今天,云計算正在一步步成為數字時代的“水電煤”。
互聯網應用要“上云”,大數據應用要“上云”,人工智能應用也要“上云”??梢韵胍姷氖牵诓痪玫奈磥?,傳統商業也會跑在“云”上。
過去十年,阿里管理著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平臺和支付平臺,所以會先于整個社會遇到互聯網時代的流量洪峰困擾,他們之后,幾乎所有產業都會在不同的時間節點面臨同樣的問題。
在亞太市場,阿里云有比AWS更多的擁躉,回到國內,它是市場份額遙遙領先的第一梯隊。從2009年敲下飛天的第一行代碼到2020年阿里云首次超越老牌傳統數據庫廠商,關于他們是一群“技術瘋子”的梗在圈內熱度始終居高不下,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那時,阿里云最自豪的事情就是他們有中國唯一自研的飛天操作系統,自研的云原生數據庫PolarDB不僅能扛住全球最大規模的流量洪峰,成本還只有傳統數據庫的1/6,以及AnalyticDB以1489萬性能指標刷新了世界紀錄,比第二名提升近30%。
三年前,阿里投入了1000億成立達摩院,用于核心基礎技術的研究,隨后兩年在國際頂級學術會議上發表了500多篇論文,又憑借自然語言處理、智能語音以及視覺計算等領域的算法奪得了60多項世界第一。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所以在外界眼中,在起初的幾年,阿里云一直是以“IT基礎設施”的形象示人的。
直到2018年底。阿里宣布將“阿里云事業群”升級為“阿里云智能事業群“。“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這個名字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不是一時興起改的。只有云智能才能重新定義云,這是我們后面一定要考慮的問題。”那時,阿里巴巴CEO張勇在內部講話中透露。
一系列的變化在此后展開。
在升級“云智能”后的第一個春天,阿里云總裁張建鋒宣布了“被集成”戰略,意思是,“阿里云自己不做SaaS,讓大家來做更好的SaaS,把阿里云的技術和理念變成客戶和合作伙伴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又過了一年,當“云釘一體”的戰略繼續被公布時,“云智能”的升級方向逐漸浮出了水面。
阿里云與釘釘的協同,是一種面向用戶的簡化。對阿里云來說,如果企業用戶不知道如何從技術中挖掘價值,釘釘就是一個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橋梁”。為此,他們推出了面向開發者群體的SaaS加速器和以小程序云為核心的“繁星計劃”。
而他們的初心,不過是讓用戶用上簡單好用的“云”。
以擴容增效為支點
撬動商業生態“上云”的技術底座
“極客”們想要更快更安全的硬件和操作系統,IT工程師想要操作和維護都簡單實用的解決方案,而企業用戶只看能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或是提高公司運營的效率。
從用戶角度來講,技術只是手段,有用才是關鍵。
疫情期間,大家對“云”的接受程度忽然就提高了。
幾天之內,“釘釘”以黑馬之姿沖上蘋果商店辦公類應用的榜首位置,大家突然發現在所有的遠程辦公軟件中,釘釘是最穩定的那一個。
超過三億人在家辦公、學習和視頻會議的需求,釘釘后臺系統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釘釘在第一天通過阿里云緊急擴容1萬臺服務器后,緊接著又擴容1萬臺云服務器,以應對群直播和語音視頻會議的流量洪峰。
在復工復課最為繁忙的2月,3億人都在用的視頻會議和群直播功能依然順暢,這創造了阿里云短時間內彈性擴容的新記錄,也讓釘釘成為遠程協同辦公模式的外在表現形式。
釘釘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工作溝通工具的界限。
疫情期間,以阿里云和浙江大學的合作為例,他們7天就完成了200多個教室改造任務,浙大幾萬名師生一周之內就可以通過遠程教育的方式實現“停課不停學”,同等量級的項目改造工作,放在過去或許需要一兩年的時間。
最大的特點就是“快”。
不僅是及時擴容、抵抗流量洪峰的“快”,更是進行數字化改造的“快”。
疫情期間,許多企業被迫停工停產,對正常經營產生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為了確保工作正常展開,中國太保(31.530, 0.13, 0.41%)壽險與阿里云合作,上線了“太保釘釘”專屬協同辦公平臺,公司近80萬名外勤隊伍、4萬名內勤員工在這個平臺上進行遠程辦公協同和業務經營支持。
在釘釘上開發應用的便捷性,遠遠超過了傳統軟件系統。“就像在Appstore上下載安裝一樣簡單。”東方希望信息部總經理黃興勝這樣比喻,那時,東方希望基于“云釘一體”開發的管理軟件,只花了不到90萬,即開發了大約47個應用,完成設計的管理目標。他透露說,有些同行為了達成相同功效,花費了9000萬購買某知名公司的軟件系統和配套設施。
這些,極大地緩解了企業的經營壓力。
在釘釘上,用戶數已經突破了3億,企業組織數超過1500萬家,有超過20萬的企業應用開發者幫助企業定制應用,來自不同領域的開發者從釘釘開始向縱深延伸,開發出數十萬種企業應用。
去年,阿里云就升級了中小企業一站式服務平臺:阿里云企業應用中心,所以在工信部遴選出的支撐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業互聯網平臺名單上,“阿里云”赫然在列。
打造新型操作系統
正如張建鋒所說,從信息時代到數字時代,信息系統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業務流問題,而是面向大數據、面向人工智能、面向IOT和移動化的應用開發過程。
產業互聯網的場景更復雜、需求更分散、個性化要求也更高,因此對云計算廠商的要求會更高。他們既要對外輸出計算服務,還要能提供計算之外的 AI、大數據、IoT等技術能力,從芯片到操作系統,再到網絡和服務器,當阿里云蹚過技術的沼澤地,他們端到端服務的能力開始日趨完善。
云計算天生具有企業服務的屬性,如何將阿里云經過實踐檢驗的技術更好地傳遞給合作伙伴,是擺在他們面前的新課題。
這也是為什么阿里云提出“云釘一體“戰略,并將其比作“云+新型操作系統”。
因為在他們看來,將“釘釘”比做云的新型操作系統,是基于數字經濟時代輸出云服務的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阿里云是關鍵的底層技術支撐,釘釘則作為開發者和企業應用的“聚集地”而存在。
當云計算的基礎設施屬性被弱化,云計算廠商提供給企業的更接近一種服務,是現成的商業解決方案。
就像PC時代的微軟通過Windows操作系統引領了一個時代的變革。
阿里云此前公布了三年再投2000億的投資計劃,用于飛天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數據中心的建設,又在兩個月前正式宣布在今年一年要投入20億做強生態,幫助50家合作伙伴都在阿里云的生態上營收過億。
向上補全生態,向下做強硬件,產品和技術越來越多,“云釘一體化”平臺是阿里云對外輸出技術的應用生態系統。
他們正在向著云服務廠商的方向大步前進。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