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證監會原副主席憶往事:李劍閣披露94年“救市”細節
7月7日,由浦山講壇和CF40孫冶方悅讀會主辦的“新形勢下中國資本市場變革”講座在線舉行。證監會原主席肖鋼與證監會原副主席李劍閣、證監會原副主席高西慶三位中國資本市場重量級嘉賓出席,共同回顧中國資本市場30年發展歷程,以及展望未來資本市場改革開放之路。
作為資本市場“老兵”,李劍閣和高西慶都回顧了任職證監會副主席期間遇到過的資本市場發展的有趣經歷。本篇,證券時報記者重點梳理講座上李劍閣和高西慶的精彩發言。李劍閣指出,不要以點位來評價資本市場進步,監管部門對資本市場的職責是監管規范,不要對是否有泡沫做主觀判斷;高西慶表示,證監會的職能就是保護投資者,資本市場執法不能給法官和監管部門過大的自由裁量權,要平等對待所有人。
回憶94年“救市”經歷 注冊制改革具有關鍵牽引作用
深化市場化改革,是當晚講座三位嘉賓都在強調的共同話題。高西慶稱,既然說要允許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那就要真的這么做。不能嘴上說讓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但實際做的時候,這只閑不下來的手時不時地就伸進來。監管部門要從靈魂深處爆發革命,靈魂深處的一場革命就要從頭做起,要真的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所制定的方針政策,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些年不少領域已在市場化方向推進,但一些重大問題還沒有做到,要久久為功。
李劍閣表示,注冊制改革是資本市場“牽牛鼻子”的改革,具有關鍵的牽引作用。監管機構要正確定位自己的職責和功能,才能使得注冊制能順利推行。注冊制推出一直就是思想障礙重重,在實踐當中有各種各樣的認識問題難以解決,例如,資本市場有一個慣性思維,認為為了不讓股票大起大落,就要監管控制發行節奏。
“這就讓我想起了1994年政府第一次出手救市的經歷。”李劍閣回憶稱,1994年上半年,由于當時實行比較嚴格的宏觀調控,市場日益低迷,且跌幅非常大。上交指數從1993年的2月16號的最高點,當時是1558點,一路跌到7月份的333點。也就四五個月的時間,跌掉了五分之四。1994年7月28號,來自國務院、證監會、上交所、深交所等有關負責人召開會議,研究怎樣對待當時股市下跌的嚴峻局面。這個會議形成了一個證監會與國務院有關部門就穩定和發展股市的座談紀要。這個《紀要》主要就是中國資本市場歷史上著名的三大救市政策:第一條是年內暫停新股發行和上市;第二條是嚴格控制上市公司的配股規模;第三條是采取措施擴大入市資金范圍,也就是允許券商融資,成立中外合資基金。
“這就是著名的中國監管部門第一次出手救市。消息出來后的第一個交易日,上證指數就以18%跳空高開,買盤蜂擁而入,一天就漲了30%。”李劍閣稱,“不過,會后高西慶就對我說,新股發行不能停,停了之后什么時候重開,開了之后股市又跌怎么辦?事后回想,他的這個疑慮后來屢屢發生。30年來,中國證券市場是走走停停,停下來的原因就是股指一掉就認為要控制新股發行節奏。控制發行節奏本身就是股票審批制的一個理由”。
李劍閣表示,上述情況到現在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科創板的實踐,為全面深化和推行注冊制提供了樣板,成為可復制可推廣的一個經驗。中國有很高儲蓄率,社會資本足夠大,資本市場的“水池子”足夠大足夠深,能夠容納實體經濟融資規模的需要。過去資本市場有慣性思維,認為股票發行要有監管部門控制節奏,監管部門不肯放棄審批制的重要理由,是因為監管部門有義務為股民選擇好公司。但實踐證明,好公司是在市場競爭的大浪淘沙中脫穎而出的,不是政府選出來的。
高西慶回憶“微服私訪”經歷 感慨為何美國違法被抓幾率高
高西慶透露其在擔任證監會副主席時,經常假裝成學校老師去各大證券公司客戶交易室與人聊天,了解到有的人可以一晚上動員千萬上億資金在市場上操作,這些人盡管知道這是違法行為,但認為被抓住的概率較低,算下來很值得。
“當時有的人跟我說,盡管根據法規這是違法,但算過被抓的幾率大概1%左右,如果被抓住后罰款30萬元,那乘以被抓概率后實際損失的規模只有3000元,這與可能會贏得百萬上千萬的利潤來說,算下來是很值得的。”高西慶稱。
高西慶表示,美國資本市場之所以很少有人敢以身試法的原因,是因為它是全球資本市場中執法最嚴的市場,在美國資本市場違法被抓住的概率就很高,這與其資本市場監管部門的人員配置和機構職能定位有關。
“我任職證監會期間,當年美國證監會和中國證監會的工作人員人數是差不多的,但我國證監會承擔著很多的多元化指標,要干的事情是美國證監會的10倍多。美國證監會把大量的工作都放在對資本市場違法行為的查處上,所以它抓住‘壞人’的幾率比我們高很多。”高西慶稱。
中國資本市場已取得長足進步
李劍閣認為,中國的資本市場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對實體經濟發展發揮了很大作用。首先,監管者走向了成熟,比原來要成熟了很多,監管者逐漸在法治化的軌道上成熟起來了。現在不管出現什么樣的波動,新股照發,該發就發,這應該充分肯定,“后浪”還是比“前浪”成熟多了。
其次,投資者也在走向成熟。現在中國的投資者已經在積極尋求創新可能獲得的豐厚的利潤,同時,也愿意承擔創新失敗所帶來的風險。
三是上市公司也比過去規范多了。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這30多年來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李劍閣認為,盡管說我國資本市場還有不足,但我的理解看,這個不足有時候是我們常常想對資本市場賦予過多的功能。
“資本市場能做什么,不能做也不應該做什么?這件事在我們頭腦里一直不是特別清楚。無論是領導還是老百姓(91.700, -1.03, -1.11%),都想人人在資本市場里發財或者創造一個繁榮局面,但資本市場本身不能創造繁榮,它是一個高度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市場。”李劍閣稱。
這樣看待監管部門職責定位
至于市場多年來仍在3000點,李劍閣認為,點位不是衡量資本市場的一個指標,指數本身有一定的缺陷,同時,這幾年來,這近十年來,上市公司新舊輪替的問題非常突出,新舊的輪替這種現象沒有反映在指數當中。
對于資本市場監管部門的職責定位,李劍閣表示,監管部門對資本市場的職責就是監管規范,不要去利用資本市場制造和鼓吹泡沫,也不要對資本市場是不是有泡沫做出主觀判斷。
“市場有沒有泡沫,就是由市場自己去糾正,市場永遠是在貪婪和恐懼當中搖擺。我們要尊重投資者的自主選擇,當然,投資者也要對自己的選擇承擔全部的責任。”李劍閣稱,成熟投資者的表現是一方面非常積極的尋求創新可能帶來的利益,同時愿意為創新失敗付出代價。
對于監管部門的職能定位,高西慶還補充道,證監會的職能就是保護投資者, 中小投資者保護不了自己,沒有足夠的信息渠道和沒有足夠的力量,證監會要調整好機制理順做好投資者保護。
此外,在資本市場執法方面,高西慶認為,不能給法官和監管部門過大的自由裁量權,它要有一定的浮動,但不能看哪個民憤大就多罰一點,判決必須要有依據,讓市場覺得處罰是可預測的。同時,要平等地對待所有人,不能因為大家情緒比較激憤,就可以對一些人嚴打,誰犯了同樣的錯,都用同樣的辦法來解決。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