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紛紛放開新三板權限線上入口 迎增量業(yè)務
自去年12月27日新三板深化改革規(guī)則推出至今,各券商正在積極布局新三板,以迎接增量業(yè)務機會。2月24日,中信建投證券正式上線新三板線上權限開通功能,至此,至少有9家大型券商上線相關功能,這些券商的個人投資者可在線開通新三板交易權限,機構投資者仍需臨柜開通相關權限。
“春江水暖鴨先知”,各家券商都在積極布局相關業(yè)務,有券商內部成立跨多個部門的新三板業(yè)務小組,直言“重視程度堪比科創(chuàng)板”。具體操作中,各家券商都嚴格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以確保每個開通權限的投資者都是個人真實意愿表達。
至少9券商開通權限
記者梳理發(fā)現,目前至少有9家券商上線新三板線上權限開通功能,均為大型券商,分別為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國泰君安證券、海通證券、國信證券、華泰證券、廣發(fā)證券、申萬宏源證券、安信證券。
“現在沒上線也不影響,新三板改革方案還在陸續(xù)公布,距離實操階段還有時日,并且現在疫情當前,不可避免地會影響研發(fā)進度。”有頭部券商信息技術人士對記者表示。
即便上線新三板線上開通權限的券商并不多,這些券商對客戶準入門檻、資產認定、權限開通過程也有一些差異化規(guī)定。
就客戶準入門檻而言,各家券商均以監(jiān)管最新規(guī)定的日均金融資產100萬、150萬、200萬來分層,但對資產具體要求有所不同。比如,國泰君安證券要求個人投資者資產以在線申請開通權限前10個交易日的日均證券資產計算,包括在所有券商開立的賬戶證券資產及賬戶內的基金份額、理財產品、貴金屬資產等,同時對投資者日內參與集合競價或做市的次數有要求;中信建投證券要求投資者在公司系統(tǒng)內金融資產不低于相對應的底線要求,且其中至少5個交易日日終金融資產也不得低于上述要求。
資產認定被視為新三板線上功能的一個難點,就實際情況來看,已開通權限的券商操作各不相同,有券商以投資者在公司系統(tǒng)內的金融資產為依據,比如中信建投證券;也有券商以投資者在所有券商的金融資產為依據,或需要投資者線下另行提交材料,比如中信證券和國泰君安證券。
記者還了解到,有數家券商在權限開通過程中要求雙向視頻,與非現場開戶形式類似,業(yè)務管理確保更為嚴格。
重視程度堪比科創(chuàng)板
去年末以來,在數家券商陸續(xù)上線新三板權限之時,記者多次采訪,中信建投證券相關負責人均表示“會穩(wěn)步推進相關功能開通”。
“此時開通,首先是政策時機更成熟了,同時,在疫情防控時期,本著服務客戶的角度,我們也認為應該把開通權限的便利性在APP上體現出來。”該券商相關負責人解釋了最新推出該功能的考量。
“線上開通權限,我們公司要求內控運營的執(zhí)行標準完全對比科創(chuàng)板,確保每個開通權限的賬戶都是非常規(guī)范的。”上述負責人表示,公司經紀業(yè)務層面成立了跨五個部門的新三板工作小組,延續(xù)了科創(chuàng)板業(yè)務的分工和職能,由于新三板市場企業(yè)更為初期,不確定因素較多,其重視程度甚至超過科創(chuàng)板。
那么,券商在上線相關權限過程中,都需要解決哪些風險點呢?
據上述負責人表示,最大的風險點是要確保開通權限是投資者本人的真實意愿,確保資產為自有資金;其次,研發(fā)需要時間,研發(fā)后臺的信息和UI設計需要時間,而公司在設計模塊時,還將圍繞精選層投資者的增發(fā)、認購、交易等模塊同步研發(fā),也需要一個過程。據了解,上述兩點為各家券商在上線相關功能中普遍要應對的問題。
多部門聯(lián)動迎增量機會
新三板改革配套細則進一步完善,首批精選層企業(yè)誕生指日可待。這也是各家券商目前加快布局新三板的重要原因之一。
雖然只有少數券商上線了新三板權限開通功能,但所有券商都能臨柜開通相關權限。去年末新三板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出臺后,新三板的投資者資產門檻進一步降低,這也意味著,會有大量新增合格投資者符合新三板交易條件。
據廣證恒生預計,參考上交所持倉市值數據,投資者門檻從500萬下降至200萬、100萬所引入的投資者將分別提高3.7倍、6.0倍,有望帶來增量資金。
不過,兩個月來,各券商新增權限開通數量如何?
“肯定是增長的,整體增幅在預期之內,不如科創(chuàng)板權限剛開通時那般火爆。”當被問及開戶增量時,大多受訪人士都表示,有增量,但并不可觀。
記者還了解到,在目前階段,多家券商對新三板權限開通量并未設置考核指標,一方面,新三板改革方案還未最終落地,各家券商還在完善相關系統(tǒng)功能;另一方面,近年來新三板市場一直存在流動性難題,投資者的信心恢復需要時間。
但相比投資者的觀望情緒,各家券商已經摩拳擦掌,經紀業(yè)務條線、投行條線、投資條線等多部門均已聯(lián)動,以迎接新三板改革帶來的增量業(yè)務機會。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