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科創板不長牙齒 “ 換賽道”還得過市場關
在科創板受理企業超過百家之際,這些企業也被置于全市場的聚光燈下接受審閱。記者發現,其中有十余張“熟面孔”曾經在主板或中小創的隊列里閃現過,有的曾IPO被否、有的撤回了申請材料、也有的借殼失敗。
“換了賽道”,成為市場關注這批企業的焦點。怎么評判他們?是彎道超車,抑或從拉力賽變為越野賽,還是改換門面重整旗鼓?事實上,每家企業的現實情況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但他們無疑是幸運的——科創板的誕生給了這些企業再次選擇的機會,注冊制的試點給了他們再次選擇的權利。同時,相較此前的賽道,這次他們的選擇將面臨更大范圍、更具穿透力的市場檢驗——包括注冊制審核的“牙齒”和全市場的目光聚焦。
“熟面孔”們走到這一關,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熟面孔”不等于問題企業
應該說,“熟面孔”們出現在受理名單中并不意外。相反,這是多重因素作用下的一個合理現象。
首先,被否、撤材料或有過借殼計劃的過往經歷,并不能構成一種價值判斷,不能由此認定這些企業就是“問題企業”。其中有企業不符合原發行條件的可能,也不排除企業有自身發展的原因。
尤其是在原框架和發行背景下,由于發行條件對發行人控制權結構、主營業務的穩定性有明確的要求,而審核節奏和用時的不確定,意味著企業一旦提交材料,審核期內股權轉讓、增資擴股、并購重組等均會受限,很可能影響公司業務發展,甚至為了穩妥起見企業會放棄一些重大機會。
盡管這一問題隨著2017年審核提速而有所改善,但是不可否認,有些企業因為曾經的IPO預期不明確同企業發展之間的矛盾,選擇撤回材料或者轉而借殼,這是企業的一種選擇。即便是在同一板塊之內,因企業自身發展多次闖關后成功登陸A股市場的也比比皆是。據Wind統計,2018年至今,就有30家企業在同一板塊里多次闖關,17家最終成功入圍。
其次,即便企業因不符合原IPO條件被否,并不意味著被剝奪了重新選擇IPO賽道的權利。更符合科創企業成長特點的科創板上市條件,相比其他板塊本身更具包容特征。換句話說,為一些極具成長潛力但前期需大量研發投入的企業提供獨有的資本平臺,是科創板使命的應有之義。正因如此,這些企業有了重新選擇賽道的機會。
順應不同質地、處于不同生命發展周期的企業,不同類型投資者的需要建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很大程度上正是通過板塊和板塊之間的差異性來構建。就如同法拉利可以在拉力賽中一騎絕塵,但若跑越野賽,恐怕就舉步維艱了。沒有人會說,車不好,適應性使然也。正因如此,如果沒有“熟面孔”們的出現,反倒要反思:科創板上市條件是不是還不夠包容?
“換賽道”不等于搶跑
選擇阻力最小的方向前進,是企業順應市場的本能反應,換賽道本就順理成章。
科創板試點注冊制,就意味著受理的規則公之于眾。既然賽道擺在那里,“參賽證”發放條件已公告天下,申請“換賽道”便是企業的權利。只要過程合法合規,應當尊重每個參賽者選擇的權利。
如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所說:“這個現象很正常。根據之前規定,IPO被否6個月之后就可以再次申報,再次申報時,認為自己符合科創板條件,選擇科創板這個通道有政策紅利,自然就來試試。”顯然,根據試點注冊制的市場化、法治化導向,合規就應受理,這沒有問題。
然而,科創板包容性制度的“友好”,卻并不意味著換了跑道就能“搶跑”或犯規。科創板審核有較為明確的審核預期,這是規則的包容;科創板有相對確定的審核周期,這是制度的公平;科創板有嚴格得近乎于格式化的審核模式,這是執行的牙齒。
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很多申報企業和中介機構向記者表達過“科創板審核更嚴了”的感慨。“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就是注冊制審核的牙齒。目前,公開披露的問詢內容只是首輪,其問詢的嚴肅程度已引起市場廣泛關注。想要“套利”?那你得經得起一輪輪的追問、全市場的審視,還有可能是企業自身都無法接受的市場給出的“低定價”。這種更大效能的“泛審核”,最大程度上杜絕了所謂的套利機會。
“熟面孔”并不必然是問題企業,科創板的規則自帶“去美顏去濾鏡”的功能??苿摪宀皇峭稒C套利的“樂土”,而是服務培植“真科創”的熱土。相信通過后續的審核和市場檢驗過程,所有的企業都能獲得一個符合自身實力的“競賽”席位,市場會是最好的“稱重機”和“裁判員”。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