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醫沖刺IPO一年未果,又把希望寄托SPAC
近日,據外媒報道,在香港上市計劃受挫后,互聯網在線醫療平臺微醫正考慮放棄傳統的IPO,轉而通過與SPAC(空殼公司)合并的方式上市。
成立的十余年間,微醫獲得了紅杉中國、騰訊投資、啟明創投等知名機構的站臺,成為資本市場青睞的數字健康獨角獸,也曾多次喊話IPO。
然而,由于盈利模式不清晰,微醫深陷虧損困局;加上政策的風險以及日趨嚴格的上市規則,微醫的上市計劃一再被耽擱。
今年以來,微醫正在圍繞其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健康維護組織)的核心業務模式,對內部業務線進行優化升級。據悉,此次優化旨在重新定位公司,或將探索通過與一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潛在合并而不是傳統的IPO形式。
如今,引入SPAC上市的方式,微醫的IPO愿望還會落空嗎?
IPO一波三折
從掛號網起家的微醫,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其核心業務覆蓋醫療、醫藥、醫檢、健保等領域,成為了一家覆蓋“互聯網+醫療健康”全產業鏈的數字健康平臺。
在平安好醫生上市之后,微醫就被不少業內人認為將會成為第二家IPO的互聯網醫療項目。
事實上,微醫在過去幾年間,不止一次對媒體透露過上市的計劃,卻因種種原因一再被擱置。
2018年,在完成5億美元Pre-IPO融資時,微醫就傳出了在香港上市的消息,計劃將旗下微醫療、微醫藥、微醫保三塊HMO相關業務作為整體打包赴港上市。
2020年3月,微醫再傳赴港IPO,然而,現實情況卻一波三折,微醫遲遲未能進入二級市場。
2021年2月,微醫完成了完成了超過4億美元的Pre-IPO融資,本輪融資后,微醫的估值近70億美元。
同年4月,微醫向港交所遞交了IPO申請。6個月后,微醫在港的招股書失效。時至今日,微醫仍未能順利通過聆訊。
自成立以來,微醫先后獲得了十多次融資,其資本估值也一路狂飆,但卻一直身陷難以IPO的困局。
盈利難題與流量困境
遲遲未見上市背后,或許承載著微醫在商業模式上的焦慮。
比起賣藥,專注醫療顯然更具有成長性,微醫吸引資本關注的正是其差別于主流模式的“線上+線下”商業模式,但該模式似乎難有變現的窗口。
根據招股書披露,2018年至2020年,微醫控股收入分別為2.5億元、5億元、18.3億元,三年復合年增長率168%;綜合毛利率分別為29.9%、23.3%、27.2%。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顯示,中國數字醫療服務市場預計將從2019年的232億元增長至2030年的7395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37.0%。
即便身處黃金賽道,但連年的虧損給微醫的IPO蒙上了陰影。2018-2020年微醫年內虧損分別為40.52億元、19.37億元、19.14億元,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4.15億元、7.57億元、8.69億元。如此看來,微醫在報告期內經調整凈虧損累計達20.41億元。
一方面是盈利難題未解,自身尚未形成穩定的造血能力;另一方面在面對外圍的競爭上,微醫的優勢也不明顯。
在互聯網醫療行業,已經上市的平安好醫生背靠平安集團,含著金湯匙出生;而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的背后都有母公司的巨大流量池,在醫藥供應鏈及其管理上有絕對的優勢。
此外,鑒于醫療科技行業的特殊性,涉及到的信息披露和審查都將會更加嚴格。微醫能否受到資本市場認可,是否能成功上市,還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目前看來,對于微醫來講,通過傳統的上市流程完成IPO阻力重重。面對陪伴了很久、需要回報的投資人,SPAC或許能成為微醫新的上市方向。
近日,微醫圍繞其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健康維護組織)的核心業務模式,對內部業務線進行優化升級,并相應配套員工薪酬福利體系和績效激勵。
據媒體報道,微醫去年對公司進行了裁員,員工數量從大約4000人削減至3000人左右。接下來,微醫可能會進一步裁員,將員工數量降至2500人左右,甚至更低。此外,微醫還準備降低基本工資,并將一些人的薪酬改為與業績掛鉤的獎金。
據悉,微醫調整人員架構,意在重新定位公司,因公司或不再遵循原本的計劃,來港進行首次公開募股,而是轉為通過與SPAC合并進行上市。
借助SPAC熱潮,探索融資新路徑
今年是港股市場實行SPAC上市機制的第一年,港股成為繼美國、新加坡等資本市場后,又一個引入SPAC上市機制的成熟資本市場。
SPAC全稱為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即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又被稱為“空白支票公司”。作為一種傳統上市方式的補充,SPAC將在波動的市場環境中給發行人提供新選擇。
與買殼上市不同,SPAC 由投資方自己造殼建立 SPAC 公司進行上市,它可在沒有任何實際業務的情況下就可以進行 IPO 上市。
近年來全球各大交易所都逐漸引入SPAC機制,其上市時間短、成本低,信息披露良好,具有極高的靈活性,避免了傳統的IPO監管,并且SPAC并購的估值往往比私募投資高。
數據顯示,自2019年始,SPAC市場上出現了專注于醫療健康投資的專門類型,并且增長勢頭強勁。2019至2021年5月末,全球分別有2家、10家、8家醫療健康類SPAC上市。
港交所SPAC制度自2022年落地以來,截至今日,已經有9家SPAC遞交了申請表,吸引了包括春華資本、中概股天境生物等明星企業的參與。
目前來看,遞表的SPAC未來并購方向主要涉及綠色能源、生命科學、新消費、醫療保健、智能汽車等領域。
就在上個月,由鼎珮資產管理、天境生物等聯合發起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Vivere Lifesciences Acquisition Corp正式向港交所遞交A1文件,瑞銀集團擔任獨家保薦人。
根據文件顯示,Vivere Lifesciences將更多聚焦中國或其他具有中國視角的全球醫療健康行業的公司。
3月2日,東建國際旗下東建資管發起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Pisces Acquisition Corporation正式向港交所遞交A1文件,計劃重點關注高增長“新經濟”行業的公司,例如大健康、新能源、新經濟消費與零售、先進科技等行業。
這兩家機構遞表的投資機構,都提到了關注醫療健康方向。這也給諸如微醫等已經完成Pre-IPO融資但依然沒有實現上市的生物醫療公司,提供了更多的融資路徑和上市可能。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