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SPAC上市機制生效,是否值得借鑒?
資本市場總是創新不斷,剛進入2022年,我國香港市場就傳出了一個創新的資訊:從元旦起,港交所已經批準了一種新的上市方式,或者說有一種新的股票要進行IPO。我們都知道,不管什么樣的股票,總要對應相應的公司并有它的主業,不管它是盈利還是虧損。這次香港批準的新型股票上市機制名為“SPAC”,可以解釋為“空白支票股票”。
這是什么意思呢?這個上市的股票里面什么都沒有,它僅僅是公開募集資金,募集資金后則去尋找管理層認為有成長性的、還沒有上市或已經上市的公司,以各種方式去買入或者并購,使股票名字發生變化,但股票在IPO時里面是什么都沒有的,是一張空白支票,上市以后裝入各種資產,裝進資產后把名字改動,就成了新的公司。
SPAC在美國股市中的流行
像這樣的“空白支票股票”在前幾年的美國華爾街很是盛行,大概在幾年當中就發行了幾百個股票,構成了SPAC的類型,也推出了相關的指數。在這幾百個股票中做得比較成功的是航天器題材相關股和法拉利的電動汽車股等,并在美國股市炒得風生水起。在這其中盈利的機會也多,當然虧損的機會也非常多。SPAC的好處在哪里?原來天使基金或者長投基金做的內容大多是由私募來完成,現在則通過“空白支票股票”,就可以通過公開市場的方式來運作。有了這樣以特殊收購目的而發行的股票,使整個美國股市中我們熟悉的“炒績差股”、“炒殼資源”“炒小”的概念蕩然無存。
雖然兼并和收購永遠是股市中發大財的好機遇,但是在美國市場上,已經很少見像A股一樣突然停盤或是因為突發消息導致兼并收購這種情況了。美國的兼并收購主要發生在已經上市的小公司被大的公司“吃掉”,或者是中型公司被大公司“吃掉”。比如說最近在資本市場是影響很大的消息,微軟把游戲屆的較大股票動視暴雪收購,這就殃及到同樣做游戲的其他公司,像日本的索尼公司當天在美國市場上就跌了10%,收盤時跌了6%-7%,到第二天在其第一上市地日本股市又暴跌近20%,把日經225指數硬是向下拖了將近3個點。
同時,美國層出不窮的兼并較多發生于生技公司,即在很多沒有盈利的但是比較有發展前景的生技小公司,這些公司總市值也不過幾個億美元,上市后被大的藥企、“巨無霸”用現金收購,或者是以股票換股票,比如大公司以0.3的股票換小公司1股,也就是說讓小公司的原創人員和原始股東也有盈利,并把專利和生產線都交到大公司。
除此之外,美國還有很多未上市的公司,未上市的公司如果要上市,盡管比A股和我國香港市場上市要容易,但是也是要走很多流程的。所以美國推出SPAC的上市機制,或者說以特殊收購目的的股票進行IPO,主要是讓這些公司不需要再走漫長的上市流程,只要做得好并被發現,這個公司就有機會被收購。這就是一級市場直接上市的方式。這種上市方式使華爾街在過去兩三年間呈現一片繁榮景象。
港交所迎首個SPAC正式申請
SPAC實際上從去年下半年一直到現在,好像已經不太流行了,但是不流行并不代表這件事沒必要去做,只是變成了常態化。所以我國香港股市就把SPAC的上市機制引進到香港市場進行交易,同時第一支股票已經申報港交所以及相關部門,據說它的發起人是招商國際證券。與美國相比,我國香港股市要推行SPAC,它有相似的地方,還有不同的地方。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國SPAC的“空白支票股”人人都可以買,因為大家知道美股買一股,就是“手”的概念,它一般發行價是十個美元。一般情況下這個過程中不斷傳出消息時,它可能會漲,收購完成以后也可能漲,也可能會跌。如果兩年當中找不到任何的收購標的,它就把錢退掉,空白支票的股票也就會被注銷。
我國香港股市的規則是這樣,股票是存在風險的,所以從保護投資人的角度出發,不對個人投資者開放。如果你要買這個空白支票股,則一定是要機構,是要由法人的方式去買,即便我們這里有很多小伙伴有機會接觸港股的話,恐怕直接買SPAC還是有難度的,因為它不直接賣給個人投資人。另外就是我國香港股市的SPAC,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正式IPO,所以它這里面到底有什么規則,或者和美國現在交易的是不是完全一樣,還有待觀察的。剛才講的“只對機構開放,不對個人開放”,這個已經是明文規定了。那么這類股票進入到香港股市以后,它會發生一個很大的變化。我國香港股市當中所謂的“仙股”,因為大家知道港幣的“零錢”,大家就稱它為“仙”,“仙股”就連一塊錢都不到的。那么現在SPAC的股票還沒IPO,最近香港股市當中隔三差五會出現所謂的小市值的股票,就是十個億或者幾個億總市值的港幣的股票,突然就是一天暴跌96%或98%。這是為什么呢?有了這種空白支票股票以后,這種“借殼上市”、“買殼上市”的炒作方式將從市場上的慢慢地退去。
A股能否借鑒?
那么我們A股市場會不會引進呢?到現在為止,也沒有看見相關的人士提出,盡管最近幾天全國各地都在開地方的兩會,也沒有見上海的金融界委員會代表提出這種金融創新的思路。
實際上我覺得SPAC的機制是很適合A股的,因為它拿了這筆錢然后去收購各種的公司,如果在兩年當中收購不成功就把錢退回。這樣它可以杜絕N多個“炒黑馬”、“抓消息”,另外它也可以解決我們現在國內有很多中小型的創投公司缺少資金的情況,如果完全依靠銀行或國家資金,成功后的好處屬于他們這些原始股東,當然從整個國家社會層面來講,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標志,因為它的成果還是屬于整個民族的。但是如果失敗的話呢,實際上則要老百姓全體買單。因為國家也好,銀行也好,拿出的這些錢都是全民的資產。
上海的創新熱情非常高,企業的熱情也非常高,那么在目前上市資源或者優質資源在慢慢減少的情況下,能不能在上海先行先試推出一批“空白支票股”?然后有目的地收購相關的初創公司。甚至我覺得這個空白支票股都可以投資在國內比較缺失的領域,比如講上海的醫療,它是優質資源,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通過“空白支票股”這種先行投資的方式,以股份制的方式,再建幾個與華山醫院、中山醫院、瑞金醫院類似的醫院行不行?我覺得這個可能性也是有的,盡管做醫院未必是高盈利甚至暴利的,但我們把它做成服務一流,盈利趨于平淡的,朝公用事業方向發展的,總比國家要拿出一大筆錢來做投資要好很多。這種情況下福利是全民分享,但是投資也由全民來共同承擔,只要每年的收益超過定期銀行的利息,超過同期的國債的收益,我覺得這種“空白支票股”應該也會有人買。它總比現在這個A股當中相當一大批不那么靠譜的上市公司要好很多。
美國華爾街推出SPAC的目的,就是鼓勵創新的企業,由整個市場給它孵化,給它資金,而不是由私募來完成,它成為一個公共的事件。我國香港市場已經把這個東西引進,我覺得從A股的發展的趨勢來看,完全是可以借鑒的,甚至可以和香港市場同步,比如像上海的臨港新城之類的,都可以來發行、來創投發起設立這樣的空白支票,我覺得這里面的風險實際上并不是很大。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