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募資金額不斷上升,部分赴港IPO公司卻打起退堂鼓
香港交易所(467.4, 11.40, 2.50%)今年IPO持續暢旺,募資金額不斷上升。港交所12月6日披露每月市場概況顯示,2021年前11個月香港證券市場平均日成交額1715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長34%。前11個月港交所總集資金額為708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007億元上升18%。
但今年以來,港交所新股破發不斷,香港市場跌跌不休,開始引發部分擬IPO公司敲響退堂鼓。中國中免(601888)日前公告,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全球經濟受到較大沖擊,資本市場持續低迷,決定暫緩本次H股發行上市的進程,后續安排視市場情況確定。
與此同時,距離掛牌上市“臨門一腳”的百心安-B(02185.HK) 11月22日晚公告稱,鑒于現行市況,經咨詢獨家全球協調人后,決定全球發售延遲,不會按原訂11月26日上市時間表進行。同時,將退回香港公開發售申請股款。
中國中免暫停港股上市
今年6月28日,中國中免宣布,向香港聯交所遞交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上市申請。根據其招股說明書,中國中免上市所募資金將用于拓展海外渠道、鞏固內地渠道、促進產業鏈延伸、提升效率等。
11月22日,中國中免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但就在赴港上市“臨門一腳”之際,12月3日中國中免發布關于暫緩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在香港聯交所主板發行上市的公告,表示暫緩H股發行上市的進程。
對于暫緩發行上市的原因,中國中免稱,目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全球經濟受到較大沖擊,資本市場持續低迷。公司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暫緩本次H股發行上市的進程,后續安排視市場情況確定。
中國中免同時表示,自啟動H股發行上市的相關工作以來,在境內外監管機構、股東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已全面完成了包括境內外有關監管機構核準在內的本次發行上市的相關準備工作。
無獨有偶,今年11月也有一家準備登陸港股的醫藥生物公司選擇暫停發行。
來自上海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百心安-B原計劃11月26日上市。但11月22日百心安-B公告稱,鑒于現行市況,經咨詢獨家全球協調人后,決定全球發售延遲,不會按原訂11月26日上市時間表進行。同時,將退回香港公開發售申請股款。
百心安成立于2014年,是中國領先的創新介入式心血管裝置公司,專注于全降解支架(BRS)及腎神經阻斷(RDN)兩種療法,以解決中國患者在冠狀及外周動脈疾病以及高血壓方面的未滿足醫療需求。公司核心產品Bioheart是一種自主開發可隨時間被人體完全吸收的臨時支架。持有11項有關Bioheart的注冊專利(包括三項發明專利及八項實用新型專利),其中10項于中國注冊,一項于歐洲注冊。
資料顯示,百心安在11月16日至19日招股,計劃發售1793.70萬股H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約7.54%)。每股招股價介于21.26港元至24.53港元之間,最多募資約4.40億港元。
輔助更多中概股回港上市
綜合來看,市場因素或是兩公司放棄港股發行窗口的原因。
中國中免目前股價相比今年高位402.35元已累計下跌47%。而百心安是是一家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今年來通過18A條款在港上市的17家生物科技公司中,截至12月6日收盤價,只有3家漲跌幅為正,其他均已跌破發行價,其中心通醫療-B最新收盤價相比發行價跌幅達77%。
2018年4月,港交所對主板上市規則做出了25年來最大的改革,其中一項即是新增18A章,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未有收入、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經過兩年的發展,就新股數量而言,今年毫無疑問是香港科技生物市場的大年,截至目前已經有17家公司通過18A實現上市,超過去年全年(14家)。
以上這些因素疊加,讓中國中免和百心安-B選擇暫時不上市。大環境下,今年港股走勢可謂慘烈。12月6日,恒指大跌1.76%,再創年內新低,恒生科技指更慘,大跌3.34%,較高點回撤48%,并續創去年7月指數成立以來的新低。與此同時,今年以來港股新股多次破發,就在12月2日,網易云音樂(197.1, -0.40, -0.20%)上市首日即下跌2.49%。
但隨著中概股監管趨嚴,以及部分國內科技公司因為監管問題,選擇赴港上市的新力軍未來仍會絡繹不絕。港交所也正在優化海外發行人上市制度,助力中概股回港上市。11月19日,港交所發布了今年3月優化海外發行人上市制度的咨詢總結,并給出上市制度修訂的指引。本次修訂放寬了二次上市和雙重主要上市的限制。
中信證券指出,新的制度將于2022年1月1日生效。港交所再度放寬上市制度,將輔助更多中概股回港上市,為未來將遭在美退市風險的中資企業提供“保護方案”。經測算,當前符合優化后的港交所二次上市條件的美股中資企業多達77家,較此前多出43家,市值約2.4萬億港元。對于這些有條件回港上市的企業來說,由于持有美股的投資者可以轉股到港股市場,因此預計在美退市對其影響相對較小。而愈發包容開放的港股市場將承接更多具備稀缺性中資企業的回歸,融資平臺的地位不斷提升。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