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industry cluster)亦稱“產業簇群”、“競爭性集群”、“波特集群”。某一行業內的競爭性企業以及與這些企業互動關聯的合作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相關產業廠商和相關機構(如大學、科研機構、制定標準的機構、產業公會等)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現象。如信息技術企業和相關廠商、相關機構等在美國硅谷的聚集。美國波特1990年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并詳加論述。有助于相互競爭的企業提高競爭力,對特定產業的發展和國家競爭力的增強有重要作用。
總體來說,考察產業集群的特征,有這樣七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每個地理區域的大部分企業基本圍繞統一產業、或緊密相關產業、或有限的幾個產業從事產品開發、生產和銷售等經營活動。
第二,產業內部企業之間具有某個或某幾個顯著的產業特征作為聯接,產業內部企業之間實行專業分工。最常見的是以供應商-客戶作為聯結模式,如紹興紡織業的化纖、織造、印染服裝一條龍的產品關聯,圍繞該產業鏈還出現了紡機、染料助劑、紡織技術服務等輔助性行業,這些內在緊密聯系并頻繁互動的行業及其所屬企業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紡織產業集群。再如溫州低壓電器產業在配件生產、成品裝配和銷售之間構筑起一條產業鏈。產業集群內部還圍繞產業鏈出現了一些服務性機構和行業組織等。
第三,通過集群成員之間供需關系的連結,實現采購本地化,形成整個集群的成本優勢。以溫州低壓電器集群為例,低壓電器的配套件涉及金屬部件、合金材料、注塑部件、沖制、酸洗及模具加工等共計幾十萬種,其中有70%能在柳市采購,對于那些需向外部采購的原材料和部件,其供應商也因集群吸引力而在當地設立辦事處。產業鏈的當地化不僅降低了柳市企業的采購和供應成本,更重要的是大大便利了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溝通互動,從而為雙方在技術創新中寫作創造了條件。
第四,產業內部的單個企業絕大部分屬于中小企業,規模不大,但是整個集群卻具有顯著的規模優勢和很高的市場占有率。
第五,集群產品銷售具有極強的市場滲透力,部分集群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產業集群和地區專業市場互動發展的局面。市場滲透能力強是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征,尤其是在集群快速成長時期。如溫州低壓電器產業利用遍布全國及世界各地30多萬溫州人的有利條件,產品直接滲透到全國各地,培育了“溫州人經濟”。隨著市場開發的深入,部分產業集群在其所在地大力為專業市場,逐漸使該地區成為了某一產品的集群中心。反過來,專業市場的發展為產業集群提供市場平臺、物流服務平臺和信息交流平臺等,為集群的進一步壯大發展提供條件。如紹興的中國紡織城、溫州的紐扣市場、臺州路橋的塑料制品市場都是年交易規模在幾百億以上的專業市場。其中,紹興縣的輕紡面料專業市場——中國輕紡城,已經發展成為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紡織品集散中心。
第六,發展過程特征。考察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基本從自發起步,依靠當地一批精英帶動,逐漸形成某一種產業雛形,當形成一定氣候后,政府部門再給予適當扶持,不斷培育和發展其成為具有當地規模的中小企業集群。調通過競爭來促進集群產業的效率和創新,從而推動市場的不斷拓展,繁榮區域和地方經濟。
第七,集群企業具有明顯的學習效應。一個企業的成功往往會帶動一大批具有分工合作關系的企業產生,其學習效應呈裂變式擴張,例如,印度南部泰米藍多州提若普爾地區的針織產業集群的產品占據印度國內85%的市場份額,用短短10多年時間發展成為全印度棉織品加工和出口中心;得益于美國仙童半導體公司的發展,惠普等一大批半導體領域的制造企業都發展迅猛。
作用
產業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個思考、分析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并制定相應政策的新視角。產業集群無論對經濟增長,企業、政府和其他機構的角色定位,乃至構建企業與政府、企業與其他機構的關系方面,都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法。
產業集群從整體出發挖掘特定區域的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突破了企業和單一產業的邊界,著眼于一個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和合作關系的企業、相關機構、政府、民間組織等的互動。這樣使他們能夠從一個區域整體來系統思考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來考察可能構成特定區域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考慮臨近地區間的競爭與合作,而不僅僅局限于考慮一些個別產業和狹小地理空間的利益。
產業集群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產業集群觀點更貼近競爭的本質,要求政府專注于消除妨礙生產力成長的障礙,強調通過競爭來促進集群產業的效率和創新,從而推動市場的不斷拓展,繁榮區域和地方經濟。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