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發行注冊制
證券發行的注冊制又叫“申報制”或“形式審查制”,是指政府對發行人發行證券,事先不作實質性審查,僅對申請文件進行形式審查,發行者在申報申請文件以后的一定時期以內,若沒有被政府否定,即可以發行證券。它區別于核準制。
在證券發行的注冊制下,證券機關對證券發行不作實質條件的限制(區別于核準制)。凡是擬發行證券的發行人,必須將依法應當公開的,與所發行證券有關一切信息和資料,合理制成法律文件并公諸于眾,其應對公布資料的真實性、全面性、準確性負責,公布的內容不得含有虛假陳述、重大遺漏或信息誤導。
證券主管機關不對證券發行行為及證券本身作出價值判斷,其對公開資料的審查只涉及形式,不涉及任何發行實質條件。發行人只要依規定將有關資料完全公開,主管機關就不得以發行人的財務狀況未達到一定標準而拒絕其發行。
在一段時間內,在未對申報書提出任何異議的情況下,注冊生效等待期滿后,證券發行注冊生效,發行人即可發行證券。
證券發行注冊制是證券發行管理制度中的重要形態,也是很多國家普遍采取的證券發行監管方式。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菲律賓、新加坡、英國和美國等國家,在證券發行上均采取注冊制。其中,美國證券法是采取發行注冊制的典型代表。“在公司或屬于某個公司的人或實體對該公司的證券進行出售時,這些證券的潛在購買方應獲得有關的財務資料及有關該公司的其他重要資料的充分披露,以便它們能作出知情的投資決定”;“一個公司上市,無須證券交易委員會或任何其他聯邦管理機構的批準。任何公司,不論它有多大或多小,無論它是否盈利,不論它重要或不重要,均可上市,只要全面披露證券交易委員會要求的資料,當然,還要有一旦獲得此種資料便要購買它的股份的人。簡言之,在美國是市場而不是管理者決定什么樣的公司可上市”。
美國1933年《證券法》規定了證券發行審核程序和行政程序。從審核程序看,證券發行注冊分為三個階段:
注冊申報書送達前階段
在注冊申報書送達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之前,發行者、承銷商和自營商不得有任何推銷證券的行為。不得組織承銷集團,不得發表與此次發行有關的新聞或作其他市場布置。但是,發行人與承銷商之間,承銷商相互之間作技術性的初步談判,研究發行數量,準備注冊文件,商議費用分配,發行最高或最低價等事宜不受此限。該立法的意義是防止投資者利用證券發行信息,提前出售未發行證券。
等待階段
等待階段指注冊申報書送達,尚待確定生效與否階段。注冊申報書送達后20日不允許做成證券發行交易。因為,此時許多證券發行信息亦可能披露外界。等待階段的作用是放慢審核程序,使證券自營商及潛在投資者與發行者接觸。此期間可從事以下行為:作出口頭要約;作簡單廣告,其內容包括發行人、證券種類、價格及何處取得公開說明書等;制定初步公開說明書,該文件是申報注冊文件的一部分,包括發行價格、承銷報酬以外的公開說明書的全部內容。
生效階段
此階段可從事證券發行并訂立合同,但必須適時提交公開說明書。其他補充宣傳文件也可于此階段使用,但必須于事前或同時交付公開說明書,以防止投資者被夸大的宣傳所迷惑。
從美國證券發行審核行政程序看,申報程序分為兩個階段:
正式行政程序
證券發行注冊申報書送交證管會審查,由證管會指明文件缺陷,并要求補正或正式拒絕,或阻止生效。依據1933年《證券法》第8條第2款規定:如注冊申報書有重大缺陷,證管會應于注冊生效前,發出“拒絕命令”,拒絕申報生效,直到注冊申報書依此命令補正為止。同條第4款規定:注冊內容有重大不實、遺漏或誤導之處,證管會可隨時發出“停止命令”,以阻止其生效。此行政程序僅適用于重大案件,且需給予注冊人以申辯的機會,直到上訴有管轄權的聯邦法院。
非正式行政程序
由證管會的公司財務部的會計、律師或其他專家審核。審核方式包括:
1)不予評論。如注冊申報書準備不充分或有其他嚴重問題,不再予以審核。通知申請人的律師,也不予評論,并且拒絕提前生效。若縱容其生效,注冊人有隨時接到拒絕命令或被采取其他司法或行政措施的危險。
2)初步審查。在注冊申報書給予初步審查后,通知注冊申請人的律師,不再給予口頭或書面評論。如申請發行公司為第一次注冊,應由公司行政負責人、審計及承銷經理提出書面說明,以表示了解初步審查的性質和證券法人的責任。
3)詳細審查。證管會財務部將審核發現的問題以“補正通知書”的方式通知其補正法定文件。20日的等待期于補正書送達后重新起算。如果審查無法及時完畢或注冊人于20日內無法提出補正書,可由注冊申請人省略非重要內容,于20日內提出“延期補正書”。如果注冊書已合乎要求,則于最后一次補正時,宣布于當日或次日生效,無須等待20日。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