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再敲IPO大門,知識付費的錢,還能賺多久
核心觀點:
1.知識付費行業根本上就是知識產權運營。
2.如果說它能值到60億到100億,或者80億到100億之間,我覺得是非常有可能的。
3.羅振宇和吳曉波的區別在于,一個是靠廣告收入為主,一個是靠賣知識產品為主。
4.數字化的知識服務剛剛開始,受眾遠遠沒有被充分挖掘完畢。
解讀「得到」招股書
李雨謙:我個人作為媒體人來說,看「得到」這家公司,還是比較意外的,尤其是看到招股書的業績,非常驚訝。和它在招股書中所列的競品相比,如掌閱科技,中文在線,還有中公教育,從毛利率、營收等方面,都比不過。其實在我們印象當中,「得到」應該是領頭羊的角色,我們對它的期待是非常高的,但是目前從招股書上公開的信息看到,遠遠低于預期。總體來判斷的話,「得到」對這次上市過于著急了。
對投資人來講,我覺得有可能需要謹慎去看待這家公司。如果我們炒知識付費這個概念,或者炒“知識付費頭牌”這樣一個概念的話,它在上市之初,有可能會市值翻倍,大家去爆炒它。但是如果我們做價值投資,從長遠來看的話,其實還是不太建議的。因為對于它的這樣一個凈利潤的表現,作為上市公司來講的話,投資者是很難去接受的。
從行業來看的話,我保持謹慎的態度。「得到」把自己定義為終身教育行業,我們看到終身教育行業的絕對規模在增加,但是增速一直在下滑。這就表明整個市場規模已經比較有限了。所以從市場規模上來講,知識付費留給得到,留給思維造物的時間并不是特別多。再加上,知識付費不只是「得到」一種模式,我們也看到喜馬拉雅這樣的音頻模式,愛奇藝這樣的視頻模式,其實各種各樣的新鮮的模式,都在沖擊著「得到」的盈利模式。
「得到」未來的生長空間競爭會非常非常激烈,生存空間也會非常非常地艱難。除非是他自己能夠打出一套特別獨特的連環拳,業績才有可能表現得至少符合我們預期。(雨謙的解讀詳見:《公司與行研 | 砍了8000萬的成本?“得到”羅振宇為上市拼了!》)
盧俊:我的看法其實跟雨謙老師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大家都在說知識付費,我個人認為其實知識付費并不是一個行業。當然在投資人這個角度上,是有知識付費這個行業的,但今天在投資人眼里,這個行業可能也不存在了。但我自始至終就認為其實這個行業是不存在的,就是在任何領域知識本來就應該付費。不管什么類型的知識服務產品,資訊要付費,雜志、主題信息也要付費,出版服務和教育服務,培訓和咨詢服務,等等這些輸出深度信息,要付費是天經地義的。無論是線上線下,這個付費是個狀態描述,根本不是一個商業模式描述,本質上這個行業都是知識產權運營行業。
第二,「得到」作為新興的知識服務類企業,它就是一個介于知識產權運營和培訓教育服務之間的商業模式,只不過大部分是通過在線為用戶提供價值,把過去的文字類的優質IP,通過音視頻、電子書等形式,轉述出來。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策劃和IP價值提升和優化,以及分發推廣是這個企業存在的一個重要的價值。「得到」作為2015年成立的企業,加上之前羅輯思維的成立時間也只有七八年時間,在知識產權運營類企業中,到現在有這樣的營收成績其實是非常出色的。
全球范圍內做知識轉格式的公司有很多,而且有很高估值的公司存在的。但是在中國其實這個行業為什么發展得不太順利,我覺得責任其實不在「得到」這些頂級的頭部公司身上,而是在于尾部的公司身上,尾部公司大家根本沒門檻,沒有底線,亂做,亂定價,亂分銷,破壞了這個行業的發展生態和規則。
與剛剛提到的掌閱、中文在線這些數字出版平臺的UGC模式相比,「得到」是典型的PGC模式。這兩個商業模式最大不同就在于,如何通過人工優選內容,優化內容,再造內容為用戶提供價值,這個其實得到做的是非常不錯的。
當然,它的成本還可以大規模地去優化,剛才提到了2019年通過8000萬的成本降幅,提升它的凈利潤水平,我覺得都是非常不錯的表現。投資者,包括媒體都應該去鼓勵這樣的企業去做創新,應該為新型的PGC類知識產權運營的企業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否則的話,我們只能像過去出版社那樣,簽作者,然后推書,賣書,通過唯一做紙質書的方式去發展,太局限了,用戶喚醒成本太高了。
今天我們再來看「得到」,在數字化知識產權運營領域,我認為它其實沒有什么競爭對手。得到的競爭對手其實不是喜馬拉雅,也不是愛奇藝,也不是中公教育,它很特別,我覺得它的內容能力遠超這些企業。剛才提到的所有企業里面,它們的政府補貼比羅振宇高得多,所以即便如此,它們還在虧損,這就更加突顯了得到的競爭力,另外,政府補貼其實大部分都是免稅的錢。大家知道,出版,在線出版這類文化類企業都是免稅的,免了很多稅金。所以其實它的經營水平我覺得還是不錯的。
當然,你看,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上市,它的凈利潤水平也就1.76億吧。這是中信經過30多年的跋涉到達的水平。一個數字化的企業通過三五年的時間就能達到這個水平,我們應該給它鼓掌。我們對這樣的企業去做更多的鼓勵,其實是很應該的。
「知識付費」為什么這么掙錢
盧俊:我認為「得到」掙錢最核心的問題是商業模式——知識產權的運營,也就是知識產權交給你,你能變成多少錢的問題。知識服務類企業和出版企業,都是通過作者的知識產權去變現的一個過程,這是行業的特點。所以它的掙錢效率高,賺得快,賺得多就是它的優勢,做課程做到「得到」這個水平的企業很少,可謂是一家獨大,因此它很掙錢。
但是這個行業是一個非常不可量化的行業,它是不可被高度算法化的。也就說,不是因為毛利率高,我就可以大量地生產。我跟大家透露一下,整個出版業每年生產20萬種新產品,也就是SKU。從資本角度來講,相當于做了20萬次的風險投資。20萬次的風險投資,其中有15萬次完全失敗,5萬次是成功的,大賣的可能就只有寥寥幾百種,所以,出版類知識產權這是個概率的生意。但是這5萬次的概率里面,其中有48000次都是比較一般的成功,就是賺的很少的錢,只有2000次,也就是20萬次里面,只有2000冊圖書是較為成功的。
有人問為什么「得到」的續費率低?我認為,這算很高了。圖書的續費率更低,圖書的打開率更低,得到的課程它比圖書打開率高多了,平均至少有20%多。這是很不錯的一個成績。所以剛才我們談到的問題就是說,它賺錢賺在哪兒呢,就是因為它的投資的分散性導致了它投資的穩定性,本質上它是一個通過概率篩出來的小本生意。頭部很賺錢,所以牛的企業基本壟斷了頭部IP,所以今天,我們過高地看待「得到」,是一個錯誤的認知,過低地看待「得到」,也是個錯誤的認知,它沒有那么厲害,但它也沒那么慫。
出版企業的上市公司里面,最多也就200多億市值吧,還是因為它有游戲產業,或者有房地產產業。主業里面,全靠出版的上市企業就是中南傳媒一家,也就是200億出點頭。它的營業額可能是將近100多億吧,100多億的營業額也就值200多億。那么,6.27億(2019年)營業額的「得到」,發行價值40、50億,也很不錯了,所以上行空間還是有的。
其實你們去看對標誰,對標騰訊,對標字節跳動,它算是個小企業;對標出版業,它是個很優質的數字化出版企業。為什么呢?傳統出版業里,買過圖書的讀者,我怎么通知他呢,沒法高效地通知嘛。但是「得到」用戶通知的成本是很低的。你們注意到一個數據沒有,得到的營銷成本是很低的,也就是把東西賣給已有用戶的成本是非常低的。但是整個出版業把知識產品賣給已有用戶的成本是很高的,它需要做大量的營銷動作才能賣出去。
我今天做一個中性判斷,就是「得到」可能沒有那么傳奇,但是它是一家非常值得投資的企業。如果說它能值到60億到100億,或者80億到100億之間,我覺得是非常有可能的,短期內,能否超過100億可能有待觀察。
李雨謙:對于它一年之間能夠砍掉8000萬的成本來說,它要做高它的毛利率不是太難的事,這樣下來掙錢是比較多的。但是對于股票來說,我不贊成買長期,買短期盡快拋是可以的,這是我的觀點。
吳曉波與羅振宇的區別
李雨謙:從資本運作角度來講,羅振宇比吳曉波看得更長遠一些,做得也更聰明些。他很巧妙地避開證監會關注的點,這是很關鍵的一點。從資本角度來說,這是兩者最主要的區別。
當時吳曉波一直想借殼回歸A股,想從A股上市,他因為是靠IP的主營模式盈利,被證監會質詢了好幾次。相較而言,羅振宇做的蠻聰明,他很早之前就把邏輯思維節目停掉轉到得到APP上來操作。從這個角度來講的話,他做得要比吳曉波聰明。
羅振宇通過借殼或者入股都沒有成功。他現在在重新申請上市。吳曉波的業績整體比“得到”的業績要弱一些。對吳曉波未來來說,得看“得到”的上市路順利不順利,如果“得到”的上市路順利的話,吳曉波有可能沖一沖,但他困難更大一些。
盧俊:看一點就能分辨出吳老師和羅老師的區別,他倆的收入結構最大區別,一個是靠廣告收入為主,一個是靠賣知識產品為主。一個更像數字化的雜志社,一個更像數字化的出版公司。羅振宇大部分靠賣知識產品賣出來錢,吳老師大部分的錢是廣告收入和電商,以及會員費。
吳老師不可能按照知識付費企業上市。他是一個很復雜的IP類企業,跟羅振宇有很大的區別。在我看來,吳老師可能他更想套現離場,之前他把96%的股份賣給全通的時候,就可以看出。羅振宇不是一個短期主義者,他是一個不錯的長期主義者生意人。當然,吳老師不管怎么選擇,都沒有什么可質疑的,現在吳老師自己想獨立IPO,也是朝著長期主義的路去走的。
Q&A環節
@鹿鹿:內容公司的一個bug在于說,如果吸引更多用戶來,就需要依靠爆款。比如得到,不太可能再造一個像薛兆豐老師這樣的IP。那爆款的偶發性算不算商業模式的一個瓶頸呢?
@盧俊: 一個是所謂的爆款概率的問題,其實不用擔心,只要有人生產,概率一定會出現。或者說「得到」的在頭部概率會更高一點。它比出版業的爆款概率要高得多。所以其實今天說不會出現薛兆豐這樣爆款的概率低了,這個話說得太早,中信出版集團從2001年開始做《誰動了我奶酪》開始到今天,賣過一百萬圖書至少有100款,很多人都說這款完了之后就沒有了,但是它持續會出現,因為他們的方式能支持它可以做出更好的爆款。所以不用擔心,只是時間的問題。商務印書館經過一百年的積淀才會出現了《新華字典》和《漢語大辭典》這樣的爆款。年年能賣的、可以有續費率的爆款,“得到”也會出現的,不用擔心,因為數字化的知識服務一定會出現每年都有人買的爆款,這是肯定會出現的。就是暢銷和長銷之間,它總有概率會誕生,所以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鹿鹿:樊登讀書會與得到,又有哪些不同呢?
@盧俊:樊登老師的讀書會跟「得到」的最大區別,一個是一個SKU,一個是N個SKU,區別就在這兒。
樊登老師就賣一個SKU,就是會員,你買了會員基本上啥都有了。「得到」其實也想賣會員,但是那么多的老師賣一個會員咋整?原來在這兒一年掙三千萬的,現在變成三百萬了,這日子就沒法過了。
我為什么說「得到」是數字化的商務印書館呢,出版社你見過只有一個作者的嗎?不可能,出版社得有幾百上千個作者。回到底層來看,幾百個作者,誰紅誰不紅都是實際上主要靠運氣,都是靠概率。好書,好作者其實有很多,不紅的也有很多,所以紅就是好,運氣更好。所以樊登什么時候不賣會員了,他就邁向了數字化的出版的另外一個臺階。樊登靠現在的商業模式也是可以發展的,但是想要更大的發展,還是要邁向羅振宇這個邏輯,就是去樊登化。樊登和吳曉波上市看起來沒有那么順利,就是因為樊登和吳曉波還是頭牌,什么時候他們不是頭牌,什么時候才能真正地邁向下一個臺階。
Q:知識付費企業未來有沒有新的形式,會顛覆今天「得到」的方式?
@盧俊:肯定會有的,因為「得到」做的還是5%的本科學歷的家庭,中國有95%的家庭不是本科家庭。
除了得到之外,大家所知道的十點讀書、有書、千聊,這些企業都是3000萬左右的用戶,他們都有所謂的知識付費和其他生意,并且都做得挺好。所以,他們的存在不是說為了對抗「得到」,而是說做了同一個邏輯下的不同層次的生意。
今天基于抖音生態的好多知識類博主也有3000萬粉絲,但是這些人跟「得到」都不是同一用戶群。樊登在抖音里面有比較大的用戶群體。「得到」在抖音里面沒什么用戶。因為中國的分層是很清晰的,所以,出現顛覆「得到」頂級用戶群體的企業是很難出現的。這個行業是一個供給側驅動的行業,優質供給已經被它把住了,除非是出現了一個企業,給吳軍、吳伯凡,劉潤等作者比「得到」更高的收益,才會出現顛覆羅振宇的企業出現。如果沒有的話,就不存在。
Q:中國知識付費人群已經被挖掘完畢了嗎?
@盧俊:沒有,空間非常廣闊。因為「得到」做的還是5%的本科學歷的家庭,中國有95%的家庭不是本科家庭。大部分的中國人都沒有進入這個領域。數字化的知識服務剛剛開始,受眾遠遠沒有被充分挖掘完畢。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