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詢價制度 給予IPO企業更大話語權
9月28日,上緯新材(14.570, -0.02, -0.14%)正式登陸科創板。和IPO定價時遇冷截然相反,當天其開盤價為20.68元,漲幅高達730%。由于“T+0”的存在,上緯新材當天3130萬股的成交量、5.53億元的成交額,意味著新股中簽者兌現利潤4.75億元,而他們的成本只有7800萬元。
打新股等于大賺,在A股這是普遍現象,但上緯新材的不同之處在于,其IPO因為報價機構的“串謀”差點失敗:在報價環節,399家網下投資者管理的6903個配售對象整齊劃一地報了2.49元/股的價格,發行價對應的市盈率為10.27倍,遠低于此前的市場隱形紅線23倍市盈率,也明顯低于宏昌電子(4.880, 0.01, 0.21%)(29.5倍)等同行上市公司。按照這一結果,上緯新材是剛好達到了“最低市值10億元”的發行條件,定價再低1分錢就會發行失敗。同時,上緯新材實際募資只有1.08億元,低于最初2.16億元的預期,原本的募投計劃必定要進行重大調整。
經營20年的企業,上市只融到1.08億元,但打新者一天就能兌現4.75億元的利潤,即便考慮到投資周期不同,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如此懸殊的待遇也并不正常。金融市場也是市場,雙方各取所需,這樣的市場才能得以良性發展,這就要求買賣雙方在達成交易前能平等地充分地博弈。如此,才能求解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均衡價格——作為賣方的產業資本能夠獲得必要的資金以支撐其后續發展,作為買方的金融資本獲得滿意的回報才有動力繼續為企業實體輸血。
規則制定者需要為買賣雙方創造公平的博弈條件,而上緯新材之所以有此遭遇,就是因為在這場博弈中喪失了話語權。按照科創板現行新股發行制度,報價最高的10%會被剔除,喪失打新資格。由于打新股高確定性的高回報,疊加市值配售的天量申購,機構對于新股報價的重點,必然從基本面研究和理性定價,轉向提高中簽概率。要避免自己定價過高,那就需要掌握其他機構的定價,相互打聽價格很難避免,串謀價格也就有了可能。和二級市場數以萬計的參與者不同,詢價機構數量只有數百個,要從監管上禁絕這種價格串通在實際操作中極難。
筆者認為,要避免上緯新材這樣的案例重現,應當回歸到規則上去。
首先,“價高者得”的樸素商業規則應當得到恢復,“剔除10%最高報價”的原意是規避“三高”,減少金融資源浪費,但A股注冊制已經從科創板拓展到創業板,新股供應量大幅增加,二級市場已經是買者自負,那IPO定價這個一級半市場,也應當完全放開給市場主體,只有買方機構之間有博弈,那上市公司和承銷商才有參與博弈的機會。同時,IPO定價和二級市場價差縮減,也有利于打破新股不敗的神話,減少新股的投機炒作。
其次,市值配售應當恢復為繳款申購,這將大幅提高詢價機構的中簽率,讓他們更有動力對企業進行研究,給出理性的定價,同時也可以避免市值配售的潛在問題——如果一只新股發行價偏高,上市后預期走勢不樂觀,大量市值申購的股民會選擇拒絕繳款,導致新股發行失敗。雖然這類情況暫未出現,但補丁應及時打上。
資本市場的核心價值是為上市公司提供服務,只有上市公司發展了,市場各參與方才能分享增長紅利,新股定價制度同樣也應遵循這一“初心”,讓定價反映企業的真實價值,而不能只是金融資本獲取超額利潤的工具。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