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市場化發行,科創板頻現超募,IPO注冊制的必然結果
科創板去年7月22日開市,至今已滿周年。截至8月13日,科創板掛牌公司已達150家。僅僅從掛牌公司數量上看,科創板上市公司已具一定的規模。科創板作為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試點注冊制、更加包容的上市制度、差異化的交易制度等都頗受市場矚目。隨著掛牌公司數量的增多,科創板超募現象亦再次受到市場的關注。
統計顯示,科創板掛牌的150家上市公司中,出現超募的高達117家,占比78%,這一比例顯然并不低。而且,某些上市公司超募的比例或超募的金額往往都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以康希諾為例。該上市公司計劃募集資金10億元,實際募集資金52.01億元,超募比例高達420%;此外像石頭科技、八億時空等超募比例都超過了240%。
新股發行出現超募現象,此前市場上也曾出現,并非什么新鮮事。2012年前,證監會推行新股發行市場化改革,詢價機制下,新股發行普遍出現高發行價格、高發行市盈率以及高超募的“三高”發行現象。像當年海普瑞的超高價發行,以及引發的高超募現象,即是非常典型的案例。這既與新股發行機制不健全有關,也與市場各方追逐利益有關。像發行人當然希望以更高的價格發行新股,以獲取更多的募集資金。而保薦機構的保薦費用由于與融資金額掛鉤,當然希望通過高價發行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
但其時的“三高”發行,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高價發行不僅對市場資金面形成較大的沖擊,也使新股上市后導致投資者面臨較大的投資風險。而且,由于普遍出現高超募現象,既扭曲了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也導致市場資源出現嚴重的浪費現象。基于此,其時的市場化發行,頻頻受到市場的質疑與詬病。
科創板眾多上市公司出現超募,既是市場發展的結果,也是科創板不斷深化改革的必然。科創板試點注冊制,新股實行市場化發行。科創板新股發行不再有23倍市盈率高壓線,發行價格、發行市盈率的高低,是否會出現超募等,都是市場化的結果,這一點與當年新股發行的“偽市場化”有著本質的區別。
A股市場新股發行制度改革主要涵蓋兩個方面。其一是實行注冊制。A股市場的發行制度改革,歷經了額度制、審批制之后,目前正處于核準制與注冊制并行的階段。核準制背景下,新股發行由于需要證監會的相關部門審核,證監會需要對發行人的質地、信披、業績等“背書”,導致證監會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角色出現錯位,客觀上并不利于證監會發揮其監管職能。
而注冊制才是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一大目標。注冊制重在發行人的信息披露,從科創板與創業板的改革看,實行注冊制,上市條件將更具包容性。一家企業能否上市,其決定權不再在監管部門,而將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也是市場化的結果。
其二則是發行市場化。目前滬市主板與深市中小板新股發行有23倍市盈率高壓線,這顯然是市場發展過程中的“權宜之計”。新股發行價格、發行市盈率的高低,最終將由市場決定。高價發行,最終可能導致新股出現中止發行或終止發行。當年八菱科技成為首家中止發行的新股,其中的一大原因即為其時新股“三高”發行導致出現破發潮。
個人以為,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終極目標,即是由市場決定一家企業是否能夠上市,證監會與滬深交易所將回歸其監管本位。市場用手投票還是用“腳”投票,將決定一家企業的生死,就如同目前證監會的發審委。
因此,對于科創板再現超募現象,無須大驚小怪。新股發行實行注冊制與市場化發行,無形之手將會發揮作用。出現超募或發行失敗的現象,都是正常的。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