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CT一哥”沖刺IPO,原來藏著大健康生態帝國的“野心”
6月底,東軟醫療向上海證券交易所提交了科創板IPO招股書并獲受理。
招股書顯示,東軟醫療擬募集9.65億元,將用于新一代超高端CT整機與核心部件研發項目、高場磁共振整機與核心部件研發項目、新一代高性能超聲產品與部件研發項目、營銷網絡、品牌與培訓體系建設項目。
據了解,東軟醫療擬采用第一套上市標準,即“預計市值不低于10 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1 億元”。
東軟醫療最初由東軟集團(SH.600718)全資投資成立。創業之初,經歷過GPS(GE、Philips、西門子)等外資企業的巨額收購要約,東軟醫療頂住了外界干擾,期間與Philips進行了7年的合作。2014年,由于與母公司商業模式差異和對外融資的需要,東軟醫療從東軟集團獨立并獲得高盛和弘毅的領投。經過多次融資、增資后,其2017年估值達到47億元。
圖片來源:上交所網站
業內人士預測,作為國內為數不多能夠生產大型醫療設備的企業,東軟醫療一旦上市成功后,市值或將超過原母公司東軟集團。
不過,招股書中對于近三年的業績描述,引起外界不小議論。但筆者認為,憑借東軟醫療多年在影像設備領域的創新經驗和產業積累,這些數據并不“露怯”,而恰恰是一種能量的積蓄。為何這么說?我們來看看東軟醫療在整個東軟系的“分量”。
1、“中國CT一哥”如何煉成?
東軟醫療最初以CT產品起步。當時,全世界只有通用電氣、飛利浦、西門子等幾家外企能夠生產CT,超高的壟斷性技術門檻和高昂的研發費用讓很多人望而生畏,不敢嘗試,更別提是在以重工業聞名的東北地區,沒有人看好東軟的CT前景。
在一片質疑聲下,東軟憑借自身的軟件技術實力,僅用三年時間就成功研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T機并推向市場,打破了國際壟斷。1997年,東軟的第一臺國產品牌CT成功推向市場,1998年,東軟醫療公司成立。2001年起,東軟醫療陸續推出第一臺國產品牌單層螺旋CT、第一臺國產品牌雙層螺旋CT、第一臺國產品牌16層CT、第一臺國產品牌64層CT等產品上市。作為中國唯一一家能夠生產CT機的企業,東軟醫療一時間風光無限,獨領風騷。
2014年,東軟醫療開始獨立融資,外部的資金注入和更加靈活的運營管理機制使其CT產品研發進入快車道。從2015年成功研發第一臺國產品牌128層CT,到2018年的全球首臺單源極速能譜CT,2019年推出首臺國產品牌256層80mm覆蓋寬體能譜CT,再到2020年的首臺國產品牌512層CT,東軟醫療連年推出新品,不斷刷新中國大型醫療設備領域的最高水平。
如今,東軟醫療已經擁有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系統(CT)、磁共振成像系統(MRI)、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系統(DSA)、通用X線成像設備(GXR)、超聲診斷設備(US)、核醫學成像設備(PET/CT)、放射治療產品(RT)、體外診斷(IVD)設備及試劑等產品線,是國內醫學影像領域產品線較為齊全的少數企業之一,客戶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的9000多家醫療機構,其中包含80余個“一帶一路”合作國家。截至2019年底,各類醫學診療設備歷史發機量已達38,000余臺。
在老工業基地的東北,居然飛出這樣一只金鳳凰,打破了人們對濃煙四起、機械轟鳴的東北重工業工廠的印象。也正是這樣,歷屆國家領導人到遼寧時,都曾視察東軟醫療,并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
東軟醫療也沒有令人失望,通過持續的創新和努力,在產品研發和市場份額等方面表現優異。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及2019年,東軟醫療在中國市場的CT銷售額連續三年位居國產品牌第一名,CT的對外出口量亦連續三年位居國產品牌第一名,真正成為“中國CT一哥”。
數據來源:弗若斯特沙利文
2、“一哥”擔當:研發助力抗疫
東軟集團董事長兼CEO劉積仁曾經多次提到,企業的最大價值不在于規模和利潤,而是要考慮如何為社會、為個人、為客戶創造價值。仔細品味,就會發現這并非是冠冕堂皇的客套話。如果一家企業不能長期為客戶創造價值,不能服務于社會發展、貢獻于國家和人民,即便一時間能夠贏得利潤,未來勢必會失去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東軟醫療這位“中國CT一哥”一向頗有擔當,有股子東北漢子簡單直接、勇勐豪放的勁頭兒。2002年抗擊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救災、2014年埃博拉病毒爆發、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每到危機時刻,東軟醫療始終沖在最前線。
武漢新冠疫情爆發后,東軟醫療向武漢捐贈兩臺總價值2700萬元的CT及軟件
根據媒體公開報道,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時,東軟醫療第一時間向武漢雷神山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捐贈2臺套總價值2700 萬元的高端CT設備及智能醫學影像云平臺、遠程高級后處理軟件,并為湖北、河南、河北、四川、山東、新疆、內蒙、北京、天津、上海、重慶、遼寧等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140余家醫院及衛生醫療機構運送CT、車載CT、移動掃描單元“雷神”CT、XR等220余臺,為醫護人員抗疫及時提供抗疫利器。此外,東軟醫療也向巴西、哥倫比亞、印尼、老撾、秘魯、菲律賓、烏克蘭等十余個海外國家發運CT、DR等產品,參與到全球抗疫行動中。
在全力馳援抗疫的同時,東軟醫療亦沒有停下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的腳步。
疫情期間,東軟醫療用7天時間快速推出了移動CT掃描單元“雷神”,并聯合多家醫療機構,推出新冠肺炎智能輔助篩查系統“火眼AI”,從硬件到軟件,雙管齊下,展現出了強大的研發實力。
東軟醫療抗擊新冠肺炎移動CT掃描單元“雷神”發機儀式
7月11日,東軟醫療一舉發布多款高端影像產品,其中包括國內首臺512層全景多模態CT,以及創新易用的1.5T磁共振、高端落地式DSA、視航引導高端懸吊DR、全影息動態全景PET/CT、單晶體探頭超聲、智能醫學影像云平臺7款新品,再一次用實力證明自己。
新冠疫情爆發后,在東北曾流行了這么一句話:“雖然東北從來沒贏過一次網絡暴力,但是東北也從未輸過一次民族大義”!如今看來,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東軟醫療。
3、沖刺上市背后:大健康生態帝國浮現
6月底,東軟醫療向上交所提交了科創板IPO招股書且獲受理,也意味著東軟醫療開始正式接受資本市場的檢驗。
對于東軟醫療推動上市計劃,業內外并不驚訝。
早在2015年,東軟集團董事長兼CEO劉積仁在接受媒體公開采訪時就表示,面向未來十年的發展,東軟集團將被打造成為一個創業平臺,在醫療健康、汽車等領域孵化創業公司,以此激勵員工創新創業,構建東軟系整體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很多人曾質疑此種孵化行為是變相掏空上市公司,然而東軟頂住壓力,在征得所有股東和投資者的同意和支持下,逐漸通過“體內孵化、體外成長”這種方式打破原有體系,將與東軟集團主營的IT解決方案業務形態、商業模式及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并且需要長期、較大投入的業務獨立出來,通過外部的融資,煥發新業務的活力。同時以此來規避創業公司的長期巨大投入為上市公司帶來運營風險,又可以將融資獲得的資金投入到新技術、新業務當中,在東軟集團內部持續鑄造新鮮血液。
東軟醫療參加2019年北美放射協會年會(RSNA)
在醫療健康領域,東軟具有先天優勢,擁有醫院信息化、醫療保險、醫療設備、云醫院、醫療大數據與智能、健康與醫療教育、醫療物聯網與5G等相關業務,已經形成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據IDC報告顯示,在醫院信息化領域,東軟連續10年占據中國醫療IT解決方案市場份額第一。這些都足以證明,創新業務的獨立并沒有給東軟集團的主營業務帶來負面影響。
事實上,對于此次東軟醫療的上市安排,東軟已經籌備近六年——也就是從2014年12月東軟醫療、東軟熙康第一次引入戰略投資者開始,東軟就在按部就班地進行部署,完成了東軟醫療、東軟熙康、望海等創新業務公司的多次融資、增資,目前這些公司已估值不菲。
未來一旦這些創新業務公司上市成功,將成為東軟在醫療健康領域勢不可擋的龐大軍團,東軟的大健康生態帝國也將就此形成。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