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注冊制來了!首批IPO受理企業:誰是融資之王?
6月22日,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的首批獲受理企業揭曉,首批IPO受理企業共計32家。這意味著,創業板開啟注冊制時代。
根據創業板試點注冊制相關審核工作銜接安排,6月15日至6月29日期間,深交所接收中國證監會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再融資、并購重組在審企業提交的相關申請。根據審核規則,深交所收到發行上市申請文件后五個工作日內,做出是否受理的決定。6月15日至今已達五個工作日時限。
6月30日起,深交所將開始接收新申報企業提交的相關申請。存量在審企業率先進入審核環節,也將為后繼的新申報企業打造樣板。
首批受理企業掃描:廣東企業最多 最大融資額將刷新創業板IPO紀錄
從注冊地來看,首批獲得受理的32家企業中,來自廣東省的企業最多,共有7家。其次是北京的企業,共6家;江浙滬區域的企業也比較多,浙江有5家,上海有3家,江蘇有2家。另外,山東、安徽省各有2家企業,寧夏、陜西、河南、河北、吉林各有1家企業。
從所屬行業來看,首批受理企業中來自計算機互聯網相關行業的企業最多,達到9家。其中,4家企業所屬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3家企業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2家企業是互聯網和相關服務。另外,制造業企業也較多,有2家企業所屬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等各有1家。
從保薦機構來看,中信建投承包了最多項目,共保薦了5家企業。另外,東莞證券、長江承銷分別保薦了4家企業;國金證券保薦了3家企業。
從融資規模來看,首批受理企業中絕大部分企業融資額在20億元以下。其中,融資金額最高的為益海嘉里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益海嘉里”),是公眾所熟知的“金龍魚”、“胡姬花”等品牌的生產商,也是國內最大的農產品和食品加工企業之一。本次申請創業板發行上市,益海嘉里擬募集資金138.7億元。若益海嘉里此次成功登陸創業板,將刷新創業板IPO募資紀錄。此前創業板最大規模IPO為2018年10月上市的邁瑞醫療,募資總額為59.34億元。
益海嘉里目前的盈利規模也較大,根據招股書,其2019年的營業收入為1707.43億元,凈利潤為55.64億元。其選擇的創業板上市標準為第一套標準,即“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不低于5000萬元”。
即將迎來首輪問詢 交易所重點關注什么?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以下簡稱《首發審核規則》),對股票首次發行上市申請,深交所發行上市審核機構自受理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通過保薦人向發行人提出首輪審核問詢。這意味著,首批受理企業很快將迎來首輪審核問詢。
首輪審核問詢后,存在發現新的需要問詢事項、或回復未能針對性回答等情形的,深交所收到發行人回復后10個工作日內可以繼續提出審核問詢。
深交所收到發行人及其保薦人、證券服務機構對審核問詢的回復后,認為不需要進一步審核問詢的,將出具審核報告并提交上市委員會審議。深交所審核通過的,向中國證監會報送審核意見。
在整體時限上,自受理發行上市申請文件之日起,深交所審核和中國證監會注 冊的時間總計不超過三個月。發行人及其保薦人、證券服務機構回復深交所審核問詢的時間總計不超過三個月。
對發行條件的審核,深交所重點關注發行人是否符合《注冊辦法》及中國證監會規定的發行條件;以及保薦人和律師事務所等證券服務機構出具的發行保薦書、法律意見書等文件中是否就發行人符合發行條件逐項發表明確意見,且具備充分的理由和依據。
深交所在發行上市審核中,將關注發行人的評估是否客觀,保薦人的判斷是否合理,并可以根據需要就發行人是否符合創業板定位,向行業咨詢專家庫專家提出咨詢。
在審核隊伍的組建上,深交所正在全力推進。6月12日,深交所已經公示了第一屆創業板上市委委員候選人和行業咨詢專家庫專家候選人名單。上市委參與創業板發行上市審核工作,負責對深交所審核機構出具的審核報告和發行人申請文件進行審議。專家庫是深交所設立的行業專家咨詢機構,主要就發行人業務和技術相關信息披露問題、深交所相關行業信息披露規則的制定等提供咨詢。在5個工作日的公示期結束之后,將通過差額遴選方式產生第一屆創業板上市委委員,通過等額方式選定專家庫專家,此后將進入正式聘任環節。
另外,6月20日,深交所理事會宣布設立創業板股票發行規范委員會(以下簡稱發行規范委),最主要的目的是規范創業板股票發行與承銷行為。第一屆發行規范委委員名單已確定,共35名委員,包括33名市場機構委員、1名公益機構委員和1名深交所委員。
國盛證券研報指出,創業板與科創板實現板塊差異化定位。創業板定位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支持傳統產業創新升級,確保實現與科創板的差異化發展。創業板在上市審核、保薦、發行、交易、監管、退市等諸多層面,已基本完成與科創板的接軌。后續隨著新規之下首只股票上市,觸發存量市場漲跌幅限制放寬等制度變化,短期有望如去年的科創板改革、年初的再融資新規等為市場注入強心針。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