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承銷賺翻 券商頭部位次大洗牌
盡管開年便受到疫情侵擾,但券商IPO承銷仍然“賺翻了”,年內首發承銷募資規模及收入均較去年增幅超過100%。5月31日,北京商報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前5月有36家券商有IPO承銷收入進賬,合計收獲52.39億元,同比大增107.7%。但目前93家具有承銷保薦業務資格的券商中,有57家企業在今年的IPO承銷大戰中顆粒未收,占比超過六成。
疫情并未影響2020年新股常態化發行。據Wind數據顯示,前5月證監會發審委共審核IPO項目116家次,過會率為93.1%,對比去年情況,發審委審核首發項目僅43家次,通過率為88.37%。更多的過會企業意味著會給券商帶來更多的承銷保薦收入。
多家券商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坦言,此前,疫情對投行正在執行中的項目會產生一定影響,但基于投行項目工作安排彈性較大,隨著國內疫情控制得當,券商投行項目組通過加班加點的方式趕進度,監管部門也提升了審核、問詢、發放批文的效率,券商投行業務正逐步兌現業績。
北京商報記者根據Wind數據梳理發現,今年前5月券商IPO承銷賺錢能力榜出現“黑馬”,頭部競爭激烈,排名前五位次發生洗牌。具體來看,中信建投(33.270, 1.29, 4.03%)位次升兩名,摘得魁首,年內入袋7.34億元;中金公司升7名位列榜眼,收入5.98億元;光大證券(11.220, 0.29, 2.65%)收入4.02億元,名次由去年同期的第16名直升13名,位居第三名;國金證券(10.300, 0.46, 4.67%)由去年同期的第23名上升19個名次,列于第四位,前5月收入3.99億元;招商證券(17.100, 0.50, 3.01%)穩居第五位,排名未變,年內收入2.7億元。
對比去年IPO承銷收入情況來看,“券商一哥”中信證券(22.800, 0.53, 2.38%)IPO承銷收入位次由去年同期的榜首位置跌落至第7名,位于武漢的券商長江證券(6.390, 0.14, 2.24%)承銷保薦收入由去年同期的第二位置,滑落至第25名;東興證券(10.710, 0.23, 2.19%)位次也由去年同期的第4名降至今年的第20名。
滬上一位分析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指出,當前券商IPO項目之間的競爭趨于白熱化,尤其是科創板的推出在貢獻了券商整體業績增量的同時,更加速了業務分化,大券商優勢越發明顯,小券商盈利愈加困難。
梳理今年上市項目情況可以發現,今年前5月,共有93家企業成功上市,對比來看,去年同期有56家企業上市,這其中增量主要來自于科創板項目持續擴容的貢獻,今年前5月有35個科創板項目成功上市。頭部券商在獲取客戶資源能力、研究能力、風險管理能力方面優勢明顯。從科創板成立至今的服務券商來看,中信證券服務券商家數為39家,位列第一,中金公司、華泰聯合證券分別服務27家、26家,分列第二、三位。
一邊有券商在注冊制加快推進的背景下你追我趕,賺得盆滿缽滿,另一邊也有不少券商在IPO承銷市場競爭中陷入劣勢,根據Wind數據,有57家有承銷保薦資格的券商年內收入掛零,這其中,不乏一些上市券商年內至今IPO承銷收入顆粒無收,如方正證券(7.100, 0.18, 2.60%)、西南證券(4.500, 0.12, 2.74%)、長城證券(12.040, 0.33, 2.82%)、山西證券(7.080, 0.15, 2.16%)等。
國信證券(10.980, 0.30, 2.81%)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表示,新《證券法》提出全面推行注冊制,注冊制對投行業務的研究定價能力、承銷組織能力、機構銷售能力、業務協同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預計隨著注冊制推進,大型龍頭券商獲得的投行業務利潤增量將更加顯著,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未來投行業務的發展趨勢在服務方向上將由“粗放型”向“精細型”轉型,業務模式上,也將逐漸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模式。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