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航科技自主研發費率僅2%擬IPO 緣何九成收入依賴單一大客戶?
4月7日,飛機地面保障設備制造商成都立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立航科技”)在證監會官網披露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招股說明書顯示,立航科技本次IPO擬募資7億元,用于航空設備和旋翼飛機制造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該項目建設期為兩年。
財務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立航科技的總資產約4.9億元,其中包含1.32億元的貨幣資金和1.87億元的應收賬款。看起來,立航科技似乎“不差錢”。
對于募資1.5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的必要性,立航科技向《投資者網》表示,“是滿足公司戰略發展和對運營資金的需求,合理安排部分募集資金彌補募投項目產能釋放后帶來的流動資金缺口,有利于減少運營風險,提升公司業績,增強公司競爭力”。
收入因何高度依賴中航集團?
據其官網介紹,立航科技于2003年7月在成都市高新區注冊成立,是一家專注于飛機地面保障設備研發、設計、制造、銷售為一體的軍民融合企業。
招股說明書顯示,立航科技董事長、總經理劉隨陽曾在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工作15年,先后擔任工程師和高級工程師。2003年7月起出任立航科技執行董事、總經理。股權穿透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劉隨陽通過直接加間接的方式合計持有立航科技88.64%的股份,處于絕對控制地位。
立航科技的業務收入主要來自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航集團”)。財務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中航集團及其下屬公司向立航科技貢獻的銷售收入分別為1.33億元、2.28億元和2.19億元,在當期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97.93%、87.98%和92.02%。
對于之中的風險問題,立航科技向《投資者網》表示,“軍工業務的集中程度高,專業分工強,實施定點生產管理,一個型號的裝備通常只存在一家供應商。公司主要客戶(中航集團)是國內軍工行業的重要參與者,處于行業主導地位,不存在重大不確定性風險。”
是否達到“高新技術企業”標準?
與此同時,立航科技的研發費用率也未達到高新技術企業的認證標準。財務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立航科技的研發投入分別為37萬元、350萬元和497萬元,同期營業收入分別為1.35億元、2.59億元和2.38億元,研發費用率僅為0.27%、1.35%和2.09%。
《投資者網》發現,有關部門于2016年1月發布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要求,“認證企業最近一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至20,000萬元的企業,研發投入比例應不低于4%”。而據招股說明書顯示,立航科技的“主要生產經營資質”中,“高新技術企業”赫然在列。
對于“研發投入如此之少,能否保證產品質量”的問題,立航科技對《投資者網》表示,“公司研發投入包括自主研發費用和受托研發項目成本,對于受托研發項目,與客戶簽訂了相關合同,有明確的成本歸屬對象,已構成受托研發項目的專屬成本,被計入相關項目的生產成本,因此‘研發費用’中只列報了自主研發部分支出。”
而對“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是否達標”的問題,立航科技則未做回復,只表示,“公司已通過2019年高新技術企業認證,現持有的《高新技術企業證書》將于 2022 年 10 月到期。”
所處行業整體規模偏小
雖然成立時間悠久且公司帶頭人的從業經驗豐富,但立航科技的業務規模并不大,這也是其所屬于的飛機地面保障設備制造行業(上市公司行業分類代碼:C37)的顯著特征。
《投資者網》經過研判發現,在飛機地面保障設備制造這個細分領域,目前只有愛樂達(300696.SZ)、利君股份(002651.SZ)、新研股份(300159.SZ)和三角防務(300775.SZ)這4家A股上市公司。查閱最近出爐的2019年年報,可以發現這幾家上市公司規模的大致情況。
營業收入方面,愛樂達、利君股份、新研股份和三角防務2019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84億元、6.88億元、12.50億元和6.14億元;同期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78億元、1.78億元、-19.79億元和1.92億元。
據招股說明書披露,立航科技2019年的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38億元和0.68億元,其中,營業收入略高于愛樂達,與利君股份、新研股份和三角防務還有一定差距;除新研股份巨虧外,立航科技歸母凈利潤亦暫時不如其他三家公司。
就地域來看,愛樂達、利君股份與立航科技一樣,同屬成都市本土企業。公開資料顯示,愛樂達注冊于成都市高新區,利君股份注冊于成都市武侯區。這兩家公司分別于2017年8月和2012年1月在深交所上市。
顯而易見,同在一個區域深耕意味著機會和競爭并存。看到與之看上去水平相當的同城對手們都已成功上市,這或許激起了“不差錢”的立航科技也要去資本市場一顯身手的雄心。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