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虧損,寒武紀IPO不是一個好信號
3月26日晚,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公告,稱已受理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寒武紀”)科創板上市申請,并掛出招股說明書申報稿。
這也是去年12月初傳出接受科創板上市輔導消息后,寒武紀科創板之路更進一步。
公開資料顯示,寒武紀科技由陳天石和其兄陳云霽聯合創立于2016年,陳天石和陳云霽兩兄弟都畢業于中科大少年班。陳天石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算法,陳云霽則主攻計算機芯片。
寒武紀前身是中科院計算所2008年組建的“探索處理器架構與人工智能的交叉領域”10人學術團隊。取名“寒武紀”,是希望用地質學上生命大爆發的時代來比喻人工智能的未來。
雖然帶有明星光環的科創公司趕考科創板已經不是什么稀奇事兒,但是在這個股市行情并不那么好的時間點,寒武紀沖刺科創板還是引起了業內的討論和關注。
“如果寒武紀科創板上市成功,那么很大可能將有幾家AI企業跟風上市,在行業內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一位AI芯片行業從業者蘇深如此告訴虎嗅。
據悉,成立于2016年的寒武紀已經經歷了6輪融資,IPO前估值高達到222億元,是國內名副其實的AI芯片獨角獸。
招股書顯示,在上市標準上,寒武紀選擇了第二款——預計上市后總市值不低于15億元,擬發行不超過4010萬股股份,擬使用募投資金約28億元。
持續虧損,真的正常嗎?
打開寒武紀的招股書,最先給人留下印象的是三組虧損的數據:
2017 年度、2018 年度和 2019 年度,公司歸屬于母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分別為-38,070.04 萬元、-4,104.65 萬元和-117,898.56 萬元。
很明顯,報告期內,寒武紀虧損巨大,未實現盈利,在虧損一點上,甚至有人戲稱找到了當年看曠視招股書的感覺。
關于虧損的原因,寒武紀也進行了進一步說明。其一,公司研發支出大,產品仍在市場拓展階段;其二,報告期內員工激勵股份支付比較大。而這兩者之中,造成虧損的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前者。
數據顯示,于 2017 年度、2018 年度、2019 年度,寒武紀分別確認了研發費用 2,986.19 萬元、24,011.18 萬元和 54,304.54 萬元,相對地,這三年的營收分別為784.33 萬元、11,702.52 萬元和 44,393.85 萬元。
不難看出,寒武紀自2016年成立以來,其每年研發費用占營收的百分比都超過了100%。
巨額的付出也帶來了相應的產品輸出。
成立以來,寒武紀先后推出了用于終端場景的寒武紀1A、寒武紀1H、寒武紀1M系列芯片、基于思元100和思元270芯片的云端智能加速卡系列產品以及基于思元220芯片的邊緣智能加速卡。
不過,和每一個AI領域的公司一樣,產品的輸出并沒有帶來高額的回報。在這個AI商用落地場景并不明確的階段,寒武紀也無法擺脫“入不敷出”的囧境。
蘇深告訴虎嗅,“普通的芯片在現有工藝的基礎上,可能投入幾百萬就能得到一個很好的產品,并能大批量生產。但是AI芯片不一樣,就算投入一個億也不一定能聽到多大的聲響,再加上生產的難度,工藝的反復調試,要做到規模生產,真的需要投入很大。”
“寒武紀真的缺錢了,著急了。”一位看過寒武紀招股書的業內人士如此表態。
該人士進一步解釋稱,“不同于其他小打小鬧的AI公司,寒武紀還是有一定的技術積累的,但也需要承認的是,寒武紀與頂級AI芯片企業還有部分差距,而這個差距是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彌補的,如果投資人不愿意繼續投錢,那么寒武紀的處境就會變得非常尷尬。”
而這個猜測也在招股書中得到了證實。
透過招股書可以看到,寒武紀會將公開發行募集的資金投入到新一代云端訓練芯片、推理芯片和邊緣端智能芯片及系統的研發。
需要指出的是,寒武紀現在的主要發力點在云端芯片上,但其并不具備云端數據庫資源,知情人士透露,“數據庫資源都掌握在云計算大廠手里,從這些云廠商購買一個數據庫,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而且還是只限制機動,如果要更多的話,還得投入更多的錢,簡直是個無底洞了。”
毋庸置疑,寒武紀的芯片設計和理解能力是業界公認的頂級,可這絲毫不能避免其他環節的短板。
另一位半導體行業觀察者,資深半導體投資人孔杰也談到“作為一家選擇AI芯片賽道的企業,寒武紀需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忍受一個低收入、低利潤,甚至年年虧損的現狀。”
對于這一點,寒武紀自身也有清醒地認識,招股書中寫道“未來一段時間,寒武紀將持續虧損、無法盈利。”
畢竟,一個事實是,寒武紀現在的營運資金還多依賴于外部融資。
寒武紀這樣的持續虧損真的正常嗎?
“真的正常。每個偉大的公司都會經歷這樣一段難熬的時光,沒關系,背后有那么多投資機構支持,挺過這段靜默期就好了。”孔杰如此表態。
但是在如此巨虧的情況下,突然選擇上市,卻是讓大家都看不懂的。
花錢誰都會,那賺錢呢?
誠然,在IPO之前,寒武紀已經是資本的寵兒。
招股書詳細披露了寒武紀自成立以來進行的多輪融資,其戰略投資者包括阿里巴巴、科大訊飛、中科院創投、國新等重量級企業和資本方。
對于初創公司來說,得到資本青睞只是第一步,能夠靠“錢”賺錢才是真本事。
據招股書介紹,寒武紀目前主營業務為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智能計算集群系統,終端智能處理器 IP 三大業務線。其中,2017 年、2018 年和 2019 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 99.38%、100.00% 和 99.99%。
可以看到,不同于初創企業在垂直賽道發力的發展路徑,寒武紀在業務向上是大包大攬的通用路線,正是如此,不少人吐槽,寒武紀即使到現在還是定位不清。
另外,寒武紀人工智能芯片的商業模式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將處理器IP授權給芯片廠商,例如,與華為的合作;另一條則是自己設計和銷售芯片,比如,寒武紀面向互聯網公司等用戶推出的云端智能芯片。
值得注意的是,2017 年和 2018 年,寒武紀主營業務收入主要來源于終端智能處理器 IP 許可收入;在2019 年,寒武紀才拓展了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業務與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
所以看似用兩條腿走路的寒武紀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一直是個“瘸子”。
談到寒武紀的營收,不得不提的就是華為。
2016年,剛剛成立不久的寒武紀便向市場上推出了首款智能處理器IP寒武紀1A。
隨后,寒武紀1A這個IP就被選中,集成到華為麒麟970處理器上,并搭載在了華為當年的旗艦手機Mate 10上。
站在華為這個巨人的肩膀上,年輕的突圍者寒武紀成功打響了第一槍。
緊接著,在2017年,寒武紀又推出升級版的IP 寒武紀1H,同樣被集成到麒麟980處理器上。
與華為的合作,除了讓寒武紀在業內瞬間名聲大噪,更為實際的,也為寒武紀帶來了第一桶金。數據顯示,搭載麒麟970和麒麟980處理器手機的出貨量已過億臺。這兩年,得益于IP授權,寒武紀入賬784.33 萬元、11,702.52 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8.95%、99.69%。
不過,2019年事情發生了改變,華為新推出的麒麟990選擇采用自研NPU,而不再繼續采用寒武紀的IP。
這一改變給寒武紀帶來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也更為直觀地反映到了營收上,2019年,公司A(華為)為寒武紀貢獻的營收大幅減少為6365萬元,僅占當年公司營收的14.34%。
此外在招股書上,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寒武紀與公司A(華為)簽署了4個技術許可合同,合同單價在1900萬到2800萬不等,目前還有一個合同處于正在履行的狀態。
絕處逢生。
失去了華為的寒武紀,暫時放棄了一直依賴的IP授權道路,及時轉向了拓展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業務與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
或許是基于AI云端芯片的進一步成熟,或許是寒武紀的紅色背景,在短期內,寒武紀便簽下了珠海市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商務局的智能計算平臺(二期)項目,該合同總價高達4.4億,直接為寒武紀帶來了2億營收,也為寒武紀在2019年的迷途帶來了新的方向。
同期內,寒武紀還與西安灃東儀享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達成了智能集群系統的相關合作。
寒武紀的新航向也得到了業內投資人的認同,該人士更是直接指出:“我是看好寒武紀未來的云端服務器市場的,他們可以切下這個市場的一塊蛋糕,因為寒武紀的技術水平,包括團隊背景,目前投資人的牽頭,都能幫助寒武紀有足夠的資源去搞定的市場,但現在最關鍵是這個市場沒錢,市場本身現在沒有多大,至少在未來三年這個市場是不會爆發的。”
換言之,即使現在寒武紀能夠在云端市場獲得一席之地,可這個市場能夠給寒武紀帶來的回報卻非常有限,未來三年還將是繼續練內功的三年。
單拿今年來看,受疫情影響,電子制造行業上半年能夠恢復正常已是萬幸,而AI領域的產品從推廣到應用到落地,沒有個八九個月基本完成不了的事情。所以在各大企業都在求穩的時期,出現AI產品的大量采購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另一個事實是,大廠之間的戰火已經開始燃燒,不管是國內的華為、阿里還是國外的英特爾、英偉達,都在死死地盯著這塊蛋糕,斗爭暗潮洶涌,一觸即發。
寒武紀自己也承認,與英偉達、英特爾、AMD等國際大型集成電路企業相比,公司在整體規模、資金實力、研發儲備、銷售渠道等方面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國內企業中,如華為海思及其他芯片設計公司也日漸進入該市場,公司面臨著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的狀況。
所以巨頭較量之后,還能留下多少給寒武紀,的確不可預估。
寒武紀IPO的背面
在大多數人眼里,寒武紀在科創板IPO更進一步,似乎對于行業和寒武紀本身來講都是一個利好的信號。
北京市政府半導體協會分析員朱晶晶就告訴虎嗅:“寒武紀一直籌劃上市,從協會角度來講,是非常支持寒武紀上市。另外,寒武紀代表的是北京集成電路企業沖刺科創板,如果寒武紀能夠上市成功,對于北京區域的集成電路企業將會產生一個很好的鼓勵和帶動效應,進而提升北京區域相關產業的積極性。”
正所謂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在寒武紀IPO的背面蘊藏著更多的是危機,甚至業界對寒武紀是否能通過最終過會,還持一個悲觀的態度。
蘇深談到:“初創企業上市一般會有幾個選擇—科創板、香港,納斯達克等,相比之下,科創板對企業的要求是最高的,對芯片行業和AI行業尤其如此。具體體現在在銷售額上的要求非常多,這也是導致很多國內AI企業、芯片企業對科創板望而卻步的直接原因。”
具體到寒武紀身上,雖然近三年的營收暴漲超了50倍,卻也在三年間實打實地虧了16億。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人士猜測稱,“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科創板可能會相對放寬上市要求,畢竟國內的一些政策還在持續拉高芯片產業,或者即使是維持不動,相對以前也是高點了。所以從寒武紀自身來看,也是個放手一搏,深思熟慮的決定。”
與蘇深擔心的所不同,孔杰則認為,“寒武紀作為國內AI芯片的獨角獸企業,上市不該是目的,或者至少不是現在的目的。原因是在整個AI產業中,寒武紀能影響的范圍還非常的小,無論是能夠部署的顆數還是產品的影響力以及基本的盈利能力,寒武紀遠沒達到要求。”
在他看來,一個成熟的AI云端技術公司,必然是厚積薄發的一個長線公司。在這種模式下,他的勢能很大,動起來很慢,但是一旦動起來,就會以一種強大氣勢沖向市場,這才是這種類型公司正常的發展路徑,而不是現在寒武紀這樣。
與此同時,也有人跟虎嗅表示了隱隱的擔憂,“如果寒武紀真的上市成功,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短期套現的風氣,這對中國產業界,整個人工智能領域都不是一個好信號。一個完全沒有體現過產業價值的公司,單靠講故事就能上市,對這個行業沒有一點好處。”
從另一方面,虎嗅發現業界對寒武紀上市關注度如此之高,除了其本身的話題性,更多的是,它承載了國內芯片行業的高期待。
“我們真的很希望他能成為中國芯片領域的一面旗幟。對于寒武紀的這個潛質,產業界是有認知的,他有足夠的算法,背后有很好的背書,同時他的投資人里有很多相關產業背景的,我們確實非常希望能夠看到他成長為一個中國乃至全球的巨頭。”一位芯片老兵語重心長地談到。
他繼續解釋道:“相反地,如果現在迅速上市,寒武紀的動作會不可避免的變形,不排除會為了追求短期的財務利益,而忽略掉研發方向,制定更多的短期化的市場計劃,管理團隊會更多的傾向于財務管理,而不是傾向于技術管理和客戶管理,尤其是長期的客戶管理。”
根據招股書申報稿,寒武紀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為陳天石。本次發行前,其直接持有公司33.19%的股份,中科院計算所全資持有的中科算源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8.24%。
除此之外,國投基金、南京招銀、阿里創投、科大訊飛皆位列股東席。本次發行前,寒武紀共有32個個人和機構股東直接持股。
按照此前陳天石及其團隊留給業內的印象,大多是踏實肯干,重鉆研。而寒武紀的股東之中,又以國資背景的機構為多。
如此看來,著急套現的緊迫感似乎不該出現在寒武紀身上。當然,寒武紀做上市決定背后的原因,我們是無從知曉,也無從查證的。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順利登陸資本市場,寒武紀將成為科創板“AI芯片第一股”。
那僅僅因為科創板當前需要一個AI芯片優質標的,它必須是寒武紀嗎?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