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到家疑推遲赴美IPO,疫情正加速裸泳者現形?
2月13日,有消息稱58到家將推遲赴美IPO,此時距離其計劃IPO消息剛剛過去5天。
58到家是58同城旗下的生活服務O2O品牌,自2014年獨立運營,由58到家和快狗打車(原“58速運”)兩大業務公司組成。
據2019年6月公布的財報顯示,2018年,58到家營業收入為9.5億元,同比增長96.2%,毛利潤為4.98億元,同比增長62.7%。
盡管收入和利潤同增,58到家卻在近三年每年實現超過1億美元的凈虧損,2018年更是翻了一番,凈虧損達2.07億美元(14.23億元)。官方解釋是由于銷售和市場支出過大,2018年其銷售費用和人工成本分別達到11.26億元和5.11億元。
58到家發展五年以來,從原本擁擠的O2O賽道里拼殺出來,卻受制于銷售開支,無法實現盈利。
如今,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上門服務驟減、員工復工困難,讓所有行業承受考驗,過去的“裸泳者”們則正在加速現行。
昔日榮光
58到家于2014年自58同城獨立出來,O2O正炙手可熱,58到家也是最被資本看好的平臺之一,其“燒錢”計劃也獲得了資本市場的積極響應。
2015年10月,阿里巴巴、KKR和平安創投為58到家送來了3億美元的糧草彈藥。
A輪融資就能聚齊這三家巨頭,58到家CEO陳小華很是引以為傲:“你在A輪里要請一個大神容易,要請3個,非常難。這輪融資中內部實際上把VC們都排除了。”
對于后續融資的預期,陳小華在接受采訪時也不無樂觀地表示:“B輪融資也不會(隔得)太久了,我們這兩輪的融資將主要投到同城貨運O2O領域,未來兩年我們要燒8億美元”。
可惜,A輪之后,58到家再無公開的融資信息,在2016年前三季度,58同城作為上市公司主體,承擔了58到家1億美元的虧損。
在這一概念的熱潮中,不乏京東到家、美團等頗具潛力的玩家。
如同每一個階段,市場上總會有最吸金的強勢概念題材(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皆如此),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O2O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融資總額接近7億美元的京東到家對外表示,在很多城市已經接近盈利,幾個月之后,2017年2月10日,其卻關閉了家政、貨運、按摩等O2O到家服務。隨后,京東到家機智地將業務主線聚焦在生鮮配送上,如今發展勢頭正猛,欲于2020年上市。
2016年,新美大在運營了一段時間的點評到家業務后,悄然收縮戰線,聚焦于餐飲外賣服務。
當年高舉“O2O”招牌就能融資的時光一去不復返。
需求低頻
無論是到家O2O、到店O2O、社區O2O還是商圈O2O,當年有大量類似的細分概念,總而言之都是要遵循做平臺的規律。
同一起跑線上的創業者們前途迥異,要尋找其得失原因,就要考慮平臺的兩個大前提——高頻和多樣。
先來看需求高頻。對于58到家,市場并非沒有過質疑,賴以盈利的兩大主業家政和貨運,都是C端市場的超低頻需求,家政服務通常一周一次到三次,貨運(搬家)則至多一年一次。
用戶使用的頻次低,會導致用戶對產品的粘性、忠誠度比較低,冷啟動會比較吃力,用戶很少會進行二次傳播,且需要基數龐大的用戶群才能覆蓋公司運營成本。
大概是受的質疑多了,陳小華在2015年接受采訪時曾做過回應,他認為:“高頻的東西往往意味著客單價較低,低頻則伴隨著高客單價,高毛利率。對于58同城來說,原來也是低頻的,租房、招聘都是典型。所以58到家不能只做一個行業,必須要做平臺,把一萬個低頻聚集起來就是高頻了。”
一萬個低頻需求的目標,從58到家APP展示的類目來看,任重而道遠。
據AppAnnie數據顯示,中國智能手機用戶人均安裝不超過100個APP,每月使用的不超過30個,每天都會使用的不足10個,比起社交、美食、支付這些“剛需”,提供拉貨、搬家、保潔的APP能在多少人的生活中排在前30位?即使偶爾用到這些軟件,手機提示內存不足時,也往往會優先被刪除。
排斥多樣
第二個前提是需求多樣,用戶需要經常更換服務方。比如美團外賣,人們不可能天天吃同一家的東西,早晚會膩;再比如滴滴打車,天天在同一時間送你上下班的,那就不是出租車了,多半是你老公(或老婆)。
而人們對家政的需求,是排斥多樣的——常用家政服務的人通常在找到放心的阿姨之后,會一直用她不換人,畢竟誰也不希望家里上演《寄生蟲》。
這不只是因為信用有保障,更是因為用過的阿姨上門,你不需要再跟她說一遍房間的結構和物品的擺放習慣,她就能很快上手。用過的保姆上門,你不需要再跟她說一遍家人的忌口和孩子的喜好,就能很快做出一頓豐盛的晚餐。
家庭不同于寫字樓的工作場景,服務完全是非標準化的,更換長期使用的保姆,其成本并不比企業更換數據庫供應商的成本更低。
很多家庭簽約阿姨是以年為單位,而我身邊最夸張的一位朋友,家里的阿姨從孩子出生就在,在他們家里做了十幾年,家里大小事務都放心交給她打理,他們的關系早不是簡單的雇傭關系,倒更像是一家人。他們家出國旅游也一定要帶上這個阿姨一起,而這阿姨也愿意為了調節口味去學意大利菜,所以即使孩子長大了,家里沒什么活,他們也堅持要繼續雇傭對方,免得以后有需要的時候“被別人搶走”。
58到家在剛開始的一年里補貼推廣家政服務,定價25元每小時,格隆匯曾調研過數十位該時期的使用者,發現其中大半是出于臨時性需求(搬家、久未打掃或出現蟲災),剩下小部分用戶則是因為便宜而嘗鮮,對他們來說,便宜、便捷是主要的考量標準,但用過一次后少有人繼續長期使用。
即使要長期使用,這些用戶也傾向于“跳單”直接與阿姨交易,畢竟一旦遇到了合適的阿姨,他們就不再需要平臺了。
小結
當然了,并非所有涉足家政、貨運的企業都難有未來。
家政自營平臺如好慷在家在2018 年營收達到9.4億元,其服務定價(非折扣后價格)甚至略高于市場價,這背后則是雇傭全職家政人員的重資產模式。
貨運平臺如貨拉拉目前發展情況還算不錯,此前“打車難只好坐貨拉拉”的新聞著實令其火了一把,而早期從B端每日送貨需求入手的策略,為其爭取到了一波穩定的高頻用戶,快狗打車的策略也大同小異。但貨物搬運難題仍然是橫在其發展道路上的大難題,誰能制定出可操作的標準,提升貨運效率,誰就能夠憑借優勢占領更大的市場。
每一項低頻服務能夠趟出一塊市場,自有其背后的血淚辛酸史,絕非簡單的“一萬個低頻”的加法邏輯。
在行業不得不慢下來時,也許經營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完善行業標準,最大限度地杜絕失信、失職,從而探索行業的更多可能性?
這并非天方夜譚,至少我們知道曾有一個平臺做到過,它的名字叫“支付寶”。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