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面小康最突出短板在“三農”
2020年是全面小康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明年“三農”工作如何開展異常關鍵。
12月20日至21日召開的2019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分析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研究部署2020年“三農”工作。會議強調,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要一鼓作氣、乘勢而上,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余脫貧任務。
根據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公布的數據,預計2019年我國減貧人口將超1000萬。截至今年底,95%以上的貧困人口可以脫貧,90%以上的貧困縣可以摘帽。要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難點在“三農”,短板也在“三農”。
會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在“三農”,要多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李小云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雖然總體上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在下降,但是就脫貧攻堅來講,它的意義是重要的。在貧困地區,特別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農民生計的主要來源依然還是農業。在大多數貧困地區,達到60%~70%。且自從精準扶貧以來,大部分產業扶貧的項目也主要是農業。
“農業發展是不是穩定可持續,與能否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有著直接關系。”他稱。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邢成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農業是農民增收與貧困人口脫貧的基礎保障,沒有農業的發展與提升就不會有農民的脫貧。當前,產業扶貧主要是農業產業扶貧。
在他看來,“三農”的短板,核心在于農民的收入增長雖有一定速度但其絕對數仍較低,從貧困戶脫貧到實現小康生活仍有較大差距。從農業的角度看,小農生產與現代農業銜接依舊不暢,中國農業大而不強的情況依然存在;從農村的情況看,多數村集體經濟仍較為薄弱,雖然有一些貧困村的集體經濟在扶貧工作中有所提升,但發展可持續性仍有待加強。與此同時,非貧困村因缺乏扶貧支持,反而在基礎設施和集體經濟等方面落后于貧困村,鄉村振興所依賴的村莊人力、資源、經濟和金融基礎薄弱。
對于剩余脫貧任務,邢成舉稱,主要是依托社會兜底脫貧的任務,從人口構成上看,主要是低保五保殘疾人和因病喪失勞動力的人口,他們的脫貧除了要繼續加強兜底扶貧工作外,還要探索更加多樣的幫扶機制,如社會幫扶、分紅幫扶和資產收益幫扶等。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農村而言,豬糧安天下。因此會議特別提出,保障重要農產品(5.600, 0.05,0.90%)有效供給始終是“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要下大力氣抓好糧食生產”,“要加快恢復生豬生產”。
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19年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同比增長0.9%,創下歷史最高水平。這背后是糧食單產水平的提高和糧食總播種面積的下降。一降一升的背后,折射出來的是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至今四年來的改革成效。
業內評價,這四年來,改革效果正在顯現。就糧食產量方面,對接國內外市場需求,中國正在充分發揮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以打造“三區”,即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基本框架,在全國范圍內,形成長期管用的農業生產力布局。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