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華為登陸科創板:市值將超六個茅臺
最近大半年來,華為幾乎成為了全民話題:
2018年12月1日,華為副董事長、任正非女兒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2019年5月16日美國把華為納入實體清單;·2019年5月21日任正非接受央視專訪;·2019年7月30日華為正式公布2019年上半年半年報;…… 作為一家非上市公司,華為的吸睛程度甚至比整個A股上市公司還要高。
以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兩年內的百度指數為例:在2018年11月份以前,華為基本上和深圳另外一家互聯網巨頭騰訊(HK:00700)的關注度不相上下;
但2018年12月份以來,華為的關注度快速提高,而且話題熱度常常形成極高的峰值。 圖1:華為近半年關注度快速增加
資料來源:百度
對于華為,每個人說起來都很熟悉,但仔細一盤算,又感覺很陌生——“實體清單”、“鴻蒙”、“華為海思”、“mate系列”、“5G基站”……這些應接不暇的詞匯,每個都對應著極大的信息量。
華為由于體量大、涉及業務廣,同時由于是高科技企業,布局前沿領域,所以經常使人深入打量它時深感“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
想用一篇文章把華為講清楚顯然是天方夜譚,筆者嘗試以“對比量化”方式,嘗試勾勒出華為這頭快速成長的科技大象的基本面貌,進而推演如果其上市將會是怎樣一個體量。
01 橫向對比,厘清歷史
橫向看華為,將其作為一個單獨個體,了解其成長的歷史。
【1】 收入增長:過去13年年復合增速為22%。
7月30日下午,華為發布了2019年半年報:收入4013億元,同比增長23.2%,十分亮眼。而實際上,華為自2006年開始一直到2018年,收入年復合增速保持在22%,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巨頭。
圖2:華為收入保持穩定的增長趨勢
資料來源:華為年報
再來細拆一下收入結構:根據2018年財報,華為消費者業務占比48%(首次超過運營商業務成為公司最大的營收來源),此前最大的運營商業務占比下降為41%,這兩大業務成為華為的支柱收入來源。
此外,華為近幾年重點發展的企業業務,2018年收入占比也達到10%。
華為發家的業務為通信設備,目前全球通信主設備市場,華為、愛立信、諾基亞、中興四足鼎立,2018 年華為全球市場份額達到30%,已連續四年保持全球第一的市場地位。
華為后續發展的消費者業務產品全面覆蓋手機、個人電腦和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移動寬帶終端、家庭終端和消費者云等。2018 年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2.08 億部,全球份額達到14.7%,而同期三星、蘋果出貨量分別為3.14億部和2.25億部。
華為是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憑借在通訊行業三十多年的深厚積淀,以及全球化的網絡和運營優勢,華為的消費者業務近幾年成長迅速,2018 年實現收入3489 億元,占公司總營收48.4%。
用一句話總結:華為從最初的通設備提供商業務逐步拓展企業級消費終端業務,實現了公司收入規模的高速成長。
圖3:華為三大業務構成
資料來源:華為年報
最值得一提是的華為的消費者業務。 2009年時,消費者業務占華為收入比重僅僅16.5%;而最近幾年以來,尤其是2017和2018年,在手機行業競爭紅海的情況下,華為消費者業務收入增速還一直保持在30%以上的高位,完成逆勢擴張。 實際上,華為手機終端公司早于2003年就成立了,為后來消費者業務事業群(BG)的前身,華為手機的發展故事也極具傳奇色彩。
如果回頭來看其成功的要素的話,主要在于華為堅持自主研發處理器芯片,通過十年完成了追趕上了代際差。華為手機的拍照效果全球領先,正是基于芯片和拍照功能。華為的P系列和Mate系列取得極大的成功,成為國產機中首個向中高端機型突破的手機廠。 根據華為最新的半年報,2019年上半年,消費者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208億元,再次成功成為收入貢獻最大的板塊,并且占比首次突破55%。 2019年上半年華為智能手機(含榮耀)發貨量1.18億臺,同比增長24%,正式超越蘋果,位居全球第二。甚至,華為有可能于2019年從出貨量上完成對三星的超越,成為全球第一。
圖4:消費者業務收入持續高增長
資料來源:華為年報
【2】全球化基因:海外收入占比始終較高。
不同于一般公司的發展路徑,先做大本土、然后進行國際化拓展;華為出生起就帶有全球化基因,其海外收入占比一直較高。 2009-2016年,公司海外收入均占比超過50%;只不過2017-2018年,由于華為手機在國內的暢銷,導致近兩年國內收入反而超過海外收入。 圖5:華為具備全球化的實力和基因
資料來源:華為年報
【3】盈利能力:過去13年累計凈利潤3149億元。
從盈利情況來說,華為也是十分對得起觀眾。
2006年,公司凈利潤僅41億元,到2018年,公司的凈利潤已經達到585億元,且公司的經營性現金流可以和公司的利潤匹配;2006年-2018年,華為累計賺取凈利潤3149億元。 公司盈利能力也非常不錯,毛利率也穩定在35-45%區間內,凈利潤率近幾年也接近10%。在毛利率方面,華為與同行業巨頭蘋果(NASDAQ:AAPL)旗鼓相當,超越國內同行業企業小米(HK:01810)等。 圖6:盈利水平也節節高升
資料來源:華為年報,點擊可看大圖。
圖7:盈利能力保持穩定
資料來源:華為年報
【3】高研發:全球排名第五。
最為市場津津樂道的是華為的高研發投入。 華為對研發似乎有著偏執的追求,研發支出逐年上升,在公司收入快速增加的背景下,公司的研發占收入比重不降反升。2018年公司研發支出已經達到1015億元,位居世界第五,超越了蘋果,Intel等科技巨頭。 截止2018年底,華為累計獲得8.78萬件專利,其中只有49%是在中國本土,這也再一次佐證了華為的全球化基因。 在2019年半年報發布的同時,華為管理層表示公司全年研發投入計劃為1200億,進一步較2018年的1015億元增長18%,不得不令人驚嘆。 圖8:華為研發投入高
資料來源:華為年報,國信證券(12.190, 0.01, 0.08%),點擊可看大圖。
02 縱向對比,天花板還遠
另外一個量化解讀華為的方式,是通過與國內外其他科技公司的數據對比,來體現華為的地位。 對此,筆者選取了三個角度:
(1)華為與A股整體通信和電子上市公司對比;(2)華為與國內互聯網巨頭AT(阿里與騰訊)對比;
(3)與美國科技巨頭蘋果、亞馬遜(NASDAQ:AMZN)對比。 【1】與A股電子通信行業整體對比:華為一家利潤等于A股電子通信行業的2/3。 之所以選擇A股電子通信行業,是因為華為最大的收入來自這兩個行業。 華為的收入只占345家通信電子行業上市公司的30%,但利潤占比卻達到77%。尤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華為比這345家公司的研發投入的總和還要略高。 另外一個數據,華為的海外收入占比也是遠高于這些企業。 如此來看,當前A股通信行業160多倍的估值、電子47倍的估值顯然被高估了。當然,由于有虧損企業的存在,顯然會拉高PE(市盈率)。鑒于此,筆者將通信和電子行業的虧損企業去掉,得到2018年底的靜態PE為通信行業36倍,電子行業31倍的估值。 圖9:華為與整個A股上市公司板塊對比(2018年數據)
資料來源:華為年報,Wind
【2】與全球科技巨頭對比:華為遠未到天花板。
(1) 與國內的騰訊及阿里巴巴(NYSE:BABA)對比。 國內輿論將“BAT”換成“HAT”的呼吁由來已久,筆者因此也選取了AT進行對比:
收入上,華為基本與AT的總和相同,但由于華為畢竟是制造業企業,盈利能力要差得遠,同時接近14%的研發費用率也降低了凈利潤率,因此華為的凈利潤均低于AT。
另外一點值得關注的是,騰訊的海外收入占比只有3%,阿里巴巴略好,占比有20%。均遠低于華為,也低于亞馬遜及蘋果。這也就是說,騰訊和阿里巴巴現階段還是主要在賺國內的錢。
(2) 與蘋果及亞馬遜對比。
如果與美國的科技巨頭亞馬遜與蘋果對比,華為目前體量仍不算大。 收入上,華為只有不到亞馬遜收入的一半,同樣喜歡大量研發的亞馬遜,凈利潤只有667億元,與華為體量一致。雖然亞馬遜利潤尚未釋放,但美國市場顯然給予了很大的容忍程度,2018年靜態PE倍數超過70倍。
蘋果作為華為消費者業務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其收入為華為2.4倍,利潤更是華為的6.6倍。如此大的差距也正好說明華為的天花板也還有一段距離。
圖10:華為與整個科技巨頭對比
資料來源:公司年報
03 如果上市,華為市值幾何?
雖然任正非明確表示華為不缺錢,也沒有上市的計劃,而且華為獨特的股權結構現在也無法上市。
但也并不妨礙我們“紙上談兵”來推演下華為如果上市,究竟能達到多少市值? 首先估算一下華為2019年的盈利,簡單假設華為2019年全年收入增長20%,凈利潤率保持2019年上半年的8.7%,則對應利潤約為750億元。
筆者認為蘋果的估值,可以作為華為估值下限。之所以如此設定,是由于二者業務重疊度最高,且華為的成長性更好,而且非消費者業務可以給更高的估值。 一個時期以來,蘋果的市盈率中位數基本都在15倍以上,這意味著, 華為的估值下限可以被設定為15倍。 圖11:蘋果估值 ,縱軸為股價
資料來源:Wind,點擊可看大圖。
再看估值上限:如果參考A股整個電子、通信板塊的估值中位數,理論上限可以給到35倍;如果參考當前科創板估值的中位數(截至2019年8月8日),理論上限可以給到100倍(見下圖)。
圖12:科創板個股估值一覽(截至2019年8月8日)
資料來源:Chioce金融終端
也就是說,如果以美股、港股、A股主板為上市目的地,按照華為2019年凈利潤750億元、PE倍數15-35倍,對應市值應在1.125萬億元-2.6萬億元區間,中樞市值在1.86萬億元左右。
倘若華為登陸科創板,以中國通號(11.240, 0.02, 0.18%)(SH:688009)當前28倍市盈率為下限,以全部27家公司估值中位數的100倍市盈率為上限,按照華為2019年凈利潤750億元計,對應市值應在2.1萬億-7.5萬億之間,中樞市值為4.8萬億左右。
當然,必須指出的是,雖然因為科創板是A股市場當前“最靚的仔”,使人對華為登陸科創板充滿遐想。但這個命題目前來看其實意義不大:
一則華為體量過于龐大,剛剛開門迎客的科創板資金水位有限,目前“小廟難容大佛”;
二則科創板開閘3周多來,始終處于炒作亢奮狀態,截至最新一個交易日(8月8日),其中市盈率最低的中國通號(28倍),其港股(HK:03969)市盈率僅為13倍;而半導體產業鏈企業中微公司(86.200, -0.30, -0.35%)(SH:688012),市盈率則達到了458倍——可見其中的估值泡沫還是極為可觀的。
三則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華為未來一個時期內業務發展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但無論如何,以前述市值區間看——不管是1.125萬億元-2.6萬億元,還是2.1萬億-7.5萬億,都足以讓華為成為中國市值最大的企業。因此,“HAT”可謂實至名歸。
對華為上不上市,你怎么看?下方評論區等你。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