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二次遞表港交所 聯想系弘毅投資的醫療資本局
相隔一日,弘毅投資醫療健康版圖布局的零星兩角在港交所先后浮現。
9月12日晚間,Everest Acquisition Corporation – Z(下文簡稱“Everest”)二次遞表港交所。
招股書顯示,Everest是一家新注冊成立的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專注大中華地區具科技賦能及高增長的公司或與中國有著緊密型聯系或具有增長潛力的區域性公司,并主要聚焦于醫療健康、消費及綠色產業領域。
“該等公司可利用包括但不限于數字化或云平臺、自動化或智能系統等技術或綠色技術以交付產品及服務。”招股書稱。
前一天的9月11日,來自上海的東軟熙康控股有限公司也在港交所披露聆訊后招股書,即將登陸香港主板。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按覆蓋的城市數量計算,東軟熙康是中國最大的云醫院網絡。截至2023年3月31日,東軟熙康建立了包括中國29個城市為入口的云醫院平臺,有2500家醫院與公司的云醫院網絡連接。
從醫療板塊+科技概念來看,東軟熙康高度符合Everest的投資意愿,更為巧合的是,兩者背后都有聯想旗下投資平臺弘毅投資的身影。
SPAC轉機
SPAC又被稱為“空白支票公司”、“上市盲盒”,是資本市場一種特殊上市公司形式。
雖然號稱是一家公司,但SPAC只擁有現金,而沒有實質經營活動,也就是先造殼融資,再收購合并主體,最終成為一家上市公司。
招股書也顯示,Everest至今并無進行任何業務,于往績記錄期并無產生任何收益。
Everest的發起人為Hony Partners Group(弘毅)及農銀國際融資。
截至2023年6月30日,弘毅投資有約100億美元專門用于15只私募股權基金的在管資產,均為客戶管理基金,即代表有限合伙人管理的非專有基金。
香港并非弘毅嘗試SPAC的第一站。早在2021年6月,弘毅投資成立的SPAC Hony Capital Acquisition Corp更新招股書,計劃以“HCAA.U”為證券代碼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但在2022年4月,弘毅投資撤回Hony Capital Acquisition在美上市申請,并在同年9月聯合農銀國際融資發起Everest,轉戰港交所,成為第14家在港遞表的SPAC。
自2022年1月1日香港推出SPAC上市機制以來,全年僅有14家SPAC遞表,其中5家獲批上市,而今年以來尚無新的SPAC遞表,也就是說Everest是最后一家。
而且,目前還沒有香港SPAC走通DE-SPAC(去SPAC流程),場面稍顯冷清。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曾指出,香港的SPAC機制自誕生起,門檻就明顯高于美國和新加坡市場,因此對于SPAC的設立與合并,機構和投資者都缺乏足夠的興趣。
但這一情況近來出現轉機。
8月31日早間,AquilaAcq-Z在港交所公告,與找鋼產業互聯集團及Merger Sub(找鋼產業互聯集團的全資附屬公司)訂立業務合并協議,內容有關合并及紅股發行。
若與Aquila業務合并順利完成,找鋼網將作為繼承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同時也將成為第一家通過De-SPAC模式登陸港股的公司。
據悉,找鋼網在此次并購交易中的議定估值為約100億港元。
有分析人士認為,第一單DE-SPAC并購交易推進,將證明SPAC模式在香港市場的可行性,有望提升機構投資者參與SPAC的信心和熱度。
路徑有望走通,Everest也適時更新了第二版招股書。
醫療掘金
此次遞表的Everest,由弘毅投資董事長趙令歡親自掛帥,足以體現對SPAC賽道的重視。外界認為,這家有20年歷史的老牌PE或希望借助Everest并購旗下投資企業,幫助這些公司快速上市。
時間回溯到2003年,四十歲的趙令歡從投行空降聯想,并從柳傳志手中接過3800萬美元,幫助還是組裝廠的聯想開啟股權投資業務。
聯想電腦業務當時出現瓶頸,那筆掏空12.5億美元再舉債5億美元收購IBM全球PC業務的“蛇吞象”交易,還要一年之后才會出現。對于早早開辟投資業務,柳傳志后來坦言:“我要為大家掙點家底存下。”
時至今日,弘毅投資管理資金總規模達1000億人民幣,出資人包括高盛、加拿大養老保險基金、美國德州教師退休基金、阿布扎比投資局、科威特投資局、淡馬錫、全國社保基金、中國人壽等。
截至2023年6月30日,Hony Partners Group有約100億美元專門用于15只私募股權基金的在管資產,均為客戶管理基金,即代表有限合伙人管理的非專有基金。
其中,生命科學領域堪稱弘毅投資的發家之本,曾進行18次投資、配置資金總額為12億美元,包括FibroGen、石藥集團、Biosensors、先聲藥業、天境生物、呈源生物、岸邁生物、艾棣維欣等。
2005年9月,弘毅出資2.1億元拿下先聲藥業31%股權,是聯想首次出手投資醫藥行業,當年柳傳志還特地趕到南京,參加雙方股權投資簽約儀式。
2007年,先聲藥業在美國上市,募集資金2.62億美元,成為中國首家在紐交所上市的生物和化學制藥公司。弘毅投資于上市當日拋售部分股票,套現3300萬美元,當時便已“回本”。
2013年3月,弘毅投資通過美元五期基金聯合管理層要約收購股價長期不振的先聲藥業,同年12月先聲藥業實現私有化,成為當時中國醫藥行業規模最大的私有化交易。
到了2020年10月27日,弘毅協助先聲藥業在港交所成功上市,趙令歡擔任先聲藥業的非執行董事。
弘毅在醫療產業的另一場成名之戰是重組石藥集團。
2007年6月,聯想控股斥資8.7億元,從石家莊市國資委手中收購石藥集團100%股權。2008年10月,聯想控股以6.351億元的價格將所持石藥集團全部股權轉讓給弘毅投資。
在弘毅投資操作下,2012年石藥集團進行戰略重組,將三家全資控股子公司注入當時已上市的中國制藥,并將其更名為石藥集團。
借殼上市后,弘毅投資開始不斷減持石藥集團,尤其是2014年連續六次拋售,合計套現金額超百億元。直至2015年4月,再次減持13.68億股,套現約98億港元。
備選方案
從剛剛更新聆訊后資料集的東軟熙康來看,弘毅投資乃至整個聯想系對醫療健康領域的布局仍在持續。
招股書顯示,東軟熙康在上市前的股東架構已頗為復雜,最大股東為東軟集團,通過東軟(香港)持有28.13%的股份,而東軟集團單一最大股東為東軟控股,持股比例14.36%。
東軟創始人、董事長劉積仁博士則控制著東軟控股40.47%的股份。另外,東軟控股也持有東軟熙康23.58%的股份。
弘毅投資通過景建創投持有東軟熙康12.24%股同時,東軟熙康非執行董事蒲成川也是弘毅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部投資總監。
早在2014年12月,弘毅投資就聯合CPPIB(加拿大養老基金投資公司)等投資人,共斥資37億元人民幣,同時投資于東軟集團旗下的東軟醫療與東軟熙康。
與當年的先聲藥業類似,弘毅投資對東軟系2家公司也屬于長線投資。
劉積仁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位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1991年,時任東北大學教授的劉積仁靠著三個人和兩間半教室在東北大學創立了東軟。用趙令歡當年的話來說,“弘毅十多年投資了80多個公司,第一次把這么多錢投給一位老師”,頗有“投資就是投人”的意味。
目前,東軟熙康已通過港交所聆訊,但過程并不輕松。該公司2021年5月、2022年2月25日、2022年11月17日先后三次向港交所遞表,均以失敗告終。
與擁抱“云平臺”概念的東軟熙康相比,弘毅投資的另一家目標公司東軟醫療主打醫療影像技術,上市之路更為艱難。去年9月,東軟醫療第三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至今未有下文,算上此前的科創板IPO,已經是四度沖擊上市未果。
這也折射出弘毅投資龐大的醫療版圖中,難免會有部分企業傳統IPO渠道受限,或推進時間過長。
那么,借道SPAC是否可行?Everest毫無營業數據的招股書或許就包含了一些關鍵信息。
“發起人于競爭業務的利益”一欄顯示,Hony Partners Group(弘毅投資)及其聯屬人士是一家領先的另類投資集團,在投資醫療保健和消費領域方面擁有悠久的往績。董事預期在為并購交易選擇目標業務可能與弘毅投資存在潛在競爭。
不過,Everest也預期弘毅投資或其聯屬人士的任何業務利益,不會在物色潛在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并購目標時引發與Everest的重大競爭或利益沖突。
Everest給出的理由包括,香港要求SPAC并購標的達到主板上市條件,弘毅投資通常在目標公司業務生命周期的相對早期階段進行,有關目標公司未必符合資格于聯交所上市。
也就是說,若弘毅投資的目標公司是因經營業績硬指標不能過關,SPAC或許無補于事,但對于本就能夠通關的企業,SPAC作為備選方案,可以加速上市流程,節省一定費用。
而在主板上市條件方面,港交所近年放寬了對醫療健康等創新領域的門檻,如2018年修改上市細則的建議方案中就提出,“對從事醫藥(小分子藥物)、生物制藥和醫療器材(包括診斷)生產和研發,但尚未盈利或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發行人的上市合適性提供特具體指引”。
巴菲特曾指出,SPAC有投機屬性,因為這是先從大眾手里圈到錢,再去賭能夠收到什么樣的資產,這等于用別人的錢來賭博,不合乎倫理道德。
但誰能拒絕能夠兩頭下注的牌桌?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