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言北交所高質量擴容
4月8日,在2023中國中小企業發展大會暨第十六屆中國中小企業節上,北京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李永春表示,北交所開市一年多以來,重點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培育鏈,已經初步形成了全鏈條服務專精特新企業的市場體系。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186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占比超四成,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九成,部分公司在補鏈、延鏈、強鏈上持續發力,突破“卡脖子”技術,實現進口替代,或擁有國際領先的技術專利。
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北交所是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企業的專精特新屬性是北交所上市申報和一二級市場估值的加分項,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專精特新企業來北交所上市,也不斷提升著北交所上市公司的整體質地。
直聯審核機制 實現上市效率更優
“北交所建立了直聯審核機制,打通市場培育、掛牌審核、公司監管和上市審核全鏈條,對有意向的優質公司實行歸口管理,實現上市效率更優。”李永春表示,目前企業從受理至過會平均133天,最短耗時37天。北交所累計融資379億元,平均每家公司融資2億元,用主板一兩家大中型企業的融資金額支持了近200家創新型中小企業,為這些企業持續創新發展提供了源頭活水。
開源證券北交所研究中心總經理諸海濱對記者表示,北交所一級市場的審核快捷高效,服務專精特新企業已取得一定成效,覆蓋面較廣。部分公司已發展成為行業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為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增強經濟活力與韌性發揮了重要作用。
通過已披露的2022年年報數據可以看出,北交所專精特新企業聚集,創新驅動業績提升。例如,射頻同軸電纜組件供應商富士達(16.090, 0.00, 0.00%)主導制定IEC國際標準,在射頻同軸電纜組件領域保持著國際技術領先地位,2022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4.02%,凈利潤同比增長40.10%。
為進一步促進專精特新企業在北交所上市,北京利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合伙人常春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加強交易所、地方政府以及專精特新企業的聯動,通過建設服務基地,加大培訓力度,加強對創新性中小企業的培育。不斷完善專精特新企業北交所上市的生態服務圈,培育和引進一批專業能力強、服務質量優的第三方服務機構。
提升北交所流動性 市場容量問題需關注
“流動性水平是資本市場的靈魂。更多的專精特新企業上市將改善流動性水平。流動性水平提升了,企業的估值就會提升,企業的融資能力就會進一步增強。”李永春說。
高質量擴容對投融資兩端動態平衡也提出更高要求。渤海證券做市業務負責人張可亮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交所是新的市場,大量的專精特新企業可以保證發行端穩定快速供給,投資端的逐步引入將是監管層的重點工作內容。
諸海濱也認為,雖然一級市場服務專精特新企業成效初顯,但二級市場中上市公司再融資估值過低,機構投資者相對較少,市場容量問題需要關注。
“當前流動性不足已經成為制約北交所上市公司再融資的主要因素。”張可亮分析稱,其原因有多方面,一是資本市場投資主體的路徑依賴;二是北交所市場容量有限,存量公募基金體量大,一旦大量進入北交所市場,或出現流動性泛濫等問題。
為此,諸海濱建議,北交所需要加強對專精特新公司掛牌、上市、再融資、信息披露等業務指引。同時,還應加大宣傳力度,盡快設立專精特新指數。
4月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北京市全面優化營商環境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加快提升證券市場功能,推動北京證券交易所高質量擴容,著力培育標桿上市公司,支持其開展政府債券交易,豐富REITs等交易品種,推動與境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
目前,北交所投資者開戶總數已超過550萬戶,600余只公募基金正參與市場。
李永春表示,下一步北交所將堅守市場定位,尊重市場規律,持續提升市場功能,努力打造有品牌影響力的一流交易所,更好助力科技、資本、實體經濟的高水平循環。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