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企禁止上市、涉疫企業受限,主板IPO“紅綠燈”規則又有變?
IPO審核出現新風向?近日有消息稱,證監會明確對主板申報企業的行業要求,對禁止、限制、允許和支持上市類別劃線。
網傳的審核細則顯示,總體上,主板應屬于大盤藍籌、業務模式成熟、經營業績穩定的優質企業。學科類培訓、白酒、類金融等禁止上市;食品、家電、涉疫企業等上市受限;集成電路、先進生物醫藥研發生產等企業獲支持,“即報即審、審過即發”。
有投行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近期確實接到了相關指導,內容也跟網傳的基本一致,“(審核標準)有適度放松,對于限制行業的龍頭企業也可窗口指導申報。”
一家PE機構高管對記者表示,此前IPO申報中已有“紅黃燈”行業限制,只是沒有明確。“意在說明有些等待報會或已經在審的項目,自審是否符合上市條件,是否需要繼續報會或者排隊。通過這種形式減少一些朝上市方向去的企業。”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處于正常審核狀態的主板IPO排隊企業近300家,其中77家已反饋,156家已預披露更新,21家過會,3家正在發行。
這些排隊企業中,就有不少來自于食品飲料、餐飲連鎖、家具等行業企業。
禁止酒企上市,“小老樹”受限
主板IPO審核的監管紅線正在進一步明確,禁止、限制和支持上市的企業類別、申報要求以及審核尺度逐漸清晰。
此前一個月,市場即有傳聞,證監會對核準制下的主板申報做出行業限制,明確“紅燈行業”如食品、防疫、白酒等不能申報,“黃燈行業”包括家裝、電器等頭部企業才可申報。
彼時,對涉疫企業的IPO申報,市場持觀望態度,是否需進一步分類成為關注重點。有投行人士曾對第一財經表示,對防疫類企業的申報,此前是加大財務核查。“現在是禁止,不是限制了。”
據此次的網傳細則,“禁止類”企業的IPO申請不予受理;“限制類”企業可以正常受理但不鼓勵,需嚴格掌握、不能絕對化,合理引導中介機構僅推薦其中研發能力強、行業地位突出的企業,總體少報慎報,必要時履行請示報告程序;“支持類”企業即報即審、審過即發。
具體來看,“禁止類”涉及五方面。申報企業出現以下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一是明顯不符合板塊定位。主板應屬于大盤藍籌、業務模式成熟、經營業績穩定的優質企業;
二是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或第一大股東涉及敏感股東;
三是從事學科類培訓、白酒、類金融、殯葬、宗教等產業政策明確禁止上市的業務;
四是從事銀行、證券、保險、期貨、金融控股、互聯網平臺、圖書出版、影視、軍工等業務需行業主管部門審查同意上市,申報時未取得相關批復的;
五是業務為簡單模式創新尚不成熟、燒錢補貼主業、爆發式加盟擴張,持續盈利或經營能力較難判斷。
“限制類”涉及五方面。一是產品為食品、家電、家具、服裝鞋帽等相對傳統、行業壁壘較低的大眾消費類企業;二是從事快銷餐飲連鎖業務企業,綜合考慮經營期限、企業規模、品牌知名度、大眾口碑、運營規范等因素審慎掌握;
三是從事新冠核酸、抗原產業鏈等涉疫業務企業,綜合考慮疫情防控常態化以后生物醫藥企業涉疫業務收入占比、持續經營能力或者原為生物醫藥企業、后參與涉疫業務等因素審慎掌握;
四是經營穩健但沒有多少成長空間的“小老樹”;五是股東或業務已經引發重大輿情的。
“允許類”即申報企業不存在“禁止類”或“限制類”情形的,原則上都可以正常受理。
“支持類”是,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屬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進口替代等領域的高科技企業,即報即審、審過即發,主要包括集成電路、先進生物醫藥研發生產等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企業。
傳統行業IPO之路更加艱難
如果IPO審核紅線按上述說法進一步明確,白酒、學科類培訓企業被列入“紅燈行業”,不得IPO;食品、家電、餐飲連鎖、涉疫被列為“黃燈”行業,IPO受限。
那么,目前排隊企業是否將受到影響?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底,處于正常審核狀態的主板IPO排隊企業近300家。
從近年情況來看,部分酒企IPO折戟。2021年6月,國臺酒業IPO終止審查;2022年4月,四川郎酒終止審查。此外,西鳳酒近年來多次沖擊IPO,都受到了阻礙。
不過,2022年仍有多家餐飲、食品飲料行業企業IPO獲受理。老鄉雞、老娘舅分別于當年5月、7月獲受理,均擬登陸滬市主板;鮮活飲品、蜜雪冰城9月獲受理,均擬登陸深市主板。
上述PE機構高管提到,此前已有“紅黃燈”的行業限制,只是沒有明確。
“比如黃燈行業有食品等大消費企業,A股也很難容納更多白酒公司上市。這意味著模式創新、依靠巨額推廣費使得產品獲得市場的公司,更加難以在A股上市。”他說。
目前,多個板塊均已明確IPO行業限制,對企業、股權投資機構和投行等是否將帶來影響?
一家股權投資機構的負責人稱,就企業而言,由于近期創業板和科創板IPO申報標準進一步提高以及傳聞中的“紅燈”、“黃燈”行業分類,投資端挑戰會加大。
“很多傳統行業IPO之路會更加艱難,即使在硬科技領域,很多技術與產品比較單一的公司可能也很難通過IPO退出,而只是合適的被并購對象。”他提到。
一位前券商資深保薦代表認為,就投行而言,影響不大。“每年還是400~500家的IPO規模,只是少幾十家的申報,現在不缺上市的項目。科創板和創業板排隊家數較多,相對提高了一些門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少一些投行的工作量。”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