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PE遇到SPAC,聯想旗下弘毅投資“第二春”要來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這是《論語·泰伯》中曾子說的一句話;是備受聯想集團前董事長柳傳志推崇,并將其懸于辦公室之中的座右銘;也是弘毅投資名字的出處。
“弘毅”意為寬廣、堅韌。從弘毅投資的發展來看,其投資領域眾多,作為國內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權投資)界前輩,成立近二十年,投資了百余家中外企業,被投企業資產總值約2.9萬億元,整體銷售額約8600億元,不可謂不寬廣;
然而,弘毅投資在早期有過幾宗高回報率的知名投資案例,此后一度隱匿江湖,甚至有的項目陷入退出危機還賠錢。如此摸爬滾打多年,弘毅投資依然在積極調整,如今又把觸角伸向了時下流行的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不可謂不堅韌。
近日,由弘毅投資和農銀國際融資聯合發起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Everest Acquisition Corporation(下稱“Everest”)向港交所遞表,這是香港第14家遞表SPAC公司,也是弘毅投資繼美股SPAC后的第二家遞表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SPAC會成為弘毅投資的“第二春”嗎?
出道即巔峰
在弘毅投資官網的董事長致辭中,趙令歡寫道:“弘毅投資自2003年成立以來,依托于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天時,受益于聯想的戰略、文化、管理之地利。”
聯想集團是提到弘毅投資時繞不開的話題,弘毅投資脫胎于聯想,也在聯想的助力下,到達過事業的高峰。
二者的機緣還要從20年前說起。2002年,趙令歡39歲,年將不惑的他有著豐富的履歷: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24歲扔掉江蘇無線電廠的鐵飯碗赴美留學、先后在Infolio、Vadem、Robotics等多家跨國企業擔任高管、實現財富自由后在硅谷創業轉向金融投資……直到39歲那年遇到了柳傳志。
說來也是巧合,2002年底,聯想集團PC制造業漸入瓶頸,柳傳志認為聯想需要開疆拓土以確保資本的保值增值,由此嘗試在投資領域試水。于是二人一拍即合,決定將國際成熟的PE 模式植入中國,磨合之后,2003年,弘毅投資誕生。
一是當時在國內沒什么競爭對手,二是有聯想的資金支持,弘毅投資成立即巔峰,連續做成了三個讓其聲名鵲起的投資案例——中國玻璃(3300.HK)、中聯重科(000157.SZ/1157.HK)、石藥集團(1093.HK)。
中國玻璃是弘毅投資成立之后的第一個項目,于2004年1月完成投資。具體來看,中國玻璃的前身是江蘇玻璃集團(下稱“蘇玻集團”),當年恰逢國企改制遇到了一些問題,弘毅投資由此接手,以650萬元低價收購了蘇玻集團的控股母公司,然后通過此公司以及蘇玻集團的體系內資金,完成了對下面各層級的股權收購,后又在百慕大設立了離岸控股平臺——中國玻璃,將蘇玻集團裝入其中,并在2005年完成了港交所IPO。
成功上市后,弘毅投資持有中國玻璃2.252億股股票,占總股本的62.56%。2007年,弘毅投資對中國玻璃進行了兩筆套現,套現總額2.03億港元。按當時已套現金額加上未套現的浮盈,中國玻璃對弘毅投資的回報倍數已經超過100倍,這也是弘毅投資回報率最高的一個項目。
與中國玻璃類似,弘毅投資對中聯重科的投資改制,也是通過中聯重科的原控股股東的層面曲線完成。
具體表現為,弘毅投資先收購了中聯重科原控股股東長沙建機院的部分股權,再將長沙建機院注銷,然后把中聯重科股權按比例分配給長沙建機院的各股東,從而實現管理層對上市公司的持股。整個過程進行了3年,2009年,中聯重科的改制收官,弘毅投資付出合計3.22億元的成本間接持股16.65%,成為第二大股東。此后,弘毅投資又陸續退出套現,當時的賬面總回報約為72.35億元,回報倍數達到22.5倍。
而對于石藥集團的投資,聯想對弘毅投資的助力已不止在資金層面。
早在2007年6月,聯想就以8.7億元的低價將處于低谷期的石藥集團收入囊中,一年后又折價27.4%,以6.3億元轉讓給了弘毅投資。但事實上,轉讓之時,石藥集團業績已經回溫,半年銷售收入回升至近35億元,利潤超過4億元。
折價拿到石藥集團的弘毅投資,又將石藥集團資產注入其原有的控股上市子公司中國制藥,完成了石藥集團的整體上市,并從2013年開始退出套現,2015年時弘毅投資套現總額已經高達246.54億港元,再算上持股金額,回報倍數近60倍。
這是弘毅投資早年打開知名度最被熱議的三個投資項目,至今仍被弘毅投資掛在官網首頁展示。
可以發現,這三個項目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低價入股國企,成功改制后再退出。但當弘毅投資以超低價接盤國資的機會越來越少時,其投資回報隨即陷入平庸之中。
走下神壇?
Everest在《招股書》中提到,其有意專注于大中華地區的具科技賦能及高增長的公司或與中國有著緊密型聯系或具有增長潛力的區域性公司,并主要聚焦于醫療健康、消費和綠色產業領域。
可以發現,其關注的方向要么是當下熱門,要么是未來大家普遍看好的方向。可能對于一般的投資機構來說,這并不是什么特別值得討論的基本操作,但對于弘毅投資來說,趙令歡是在這上面吃過虧的。
據《新財富》報道,2015年,聯想控股(3396.HK)沖刺上市時曾在《招股書》中披露了一組弘毅投資的數據。數據顯示,彼時弘毅投資項目超過80個,截至2014年末已經完成23家公司的退出。而據《新財富》統計,彼時弘毅投資的項目19個已上市,投資回報超過10倍的項目只有4個,包括上面提到的三個經典案例,而投資回報在2倍以下的項目高達9個。
這和弘毅的投資風格不無關系。成立之初,弘毅投資專注于傳統醫藥、玻璃、工程機械等基礎設施項目,增長初見疲勢后,又把目光投向了醫療、餐飲、娛樂文化。趙令歡的邏輯是,隨著中國中等收入人群越來越大,城鎮化將越來越集中,醫療、餐飲和娛樂產業的剛性需求將更加強烈。
但當時已過了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互聯網、教育和新消費都蓄勢待發,弘毅投資卻始終在傳統行業的舒適圈內打轉,以至于錯失了不少新經濟領域的高回報項目。
直至現在,在弘毅投資官網首頁展示的數字科技與智能制造被投企業中,除了今日頭條,另外幾家都普遍偏向傳統行業。
弘毅投資后來也有轉型調整方向,在2017年入股完美日記的母公司逸仙電商,2020年又投資了叮咚買菜。2020年11月,逸仙電商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百億美元,但短暫繁榮后股價就開始一路下滑,到現在總市值不足7億美元;叮咚買菜也是上市即巔峰,上市的第二天,市值便突破百億美元,后來也是逐漸滑落,到如今總市值不足10億美元。
眾所周知,為了減少對二級市場的影響或保護其他中小投資者的公平權利,私募股權在投資公司上市后都會有一個鎖定期,等到弘毅投資退出完美日記和叮咚買菜時,想必回報也會大打折扣。與早年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投資案例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憑借多年的積累,弘毅投資在行業中的地位或許依然不容撼動,但與過去相比,弘毅投資或已走下神壇。如今把目光鎖定SPAC這一新興項目,會是弘毅投資第二春的契機嗎?
押注SPAC?
SPAC又被稱為“空白支票公司”,自身并不營運任何業務及資產,而是在申請上市集資后,SPAC幫助目標公司完成并購,目標公司得以借此上市。
SPAC最早發源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后來在英國和美國發展起來。去年12月,新交所迎來了第一家上市的SPAC,今年1月1日,港交所也正式引進SPAC上市制度。
零壹研究院院長于百程介紹,SPAC上市機制是指先設立一個滿足上市條件的新公司(殼公司),新公司上市后,在一定的時間內,尋找優質的非上市公司,然后并購該非上市公司,實現優質非上市實體公司上市的目的。這一模式的好處是比較靈活,上市速度快,費用少,但并非所有交易市場均允許SPAC上市方式。SPAC上市后續的機會,比較依賴發起人能力和資源,以及后續的被并購資產的質量。
若并購失敗,這個SPAC就將面臨清盤,將所有托管賬戶內的資金附帶利息100%歸還給投資者;若并購成功,SPAC的投資者也將獲得合并后公司的一部分股權作為回報。
于百程指出,弘毅等知名投資機構具有豐富的并購經驗,也投過大量的優質企業標的,這些被投企業也有上市動力。SPAC尋找到合適投資標的收購上市后,往往收益很大,因此投資機構布局積極。并且,SPAC方式也為投資機構所投企業提供了一種上市方式,通過SPAC上市,不像傳統IPO那樣復雜,有利于機構所投項目的退出。
自2020年以來,SPAC市場呈爆炸式增長。國內一線投資機構開始集中入局,春華資本、中信資本、上達資本、時代資本都已公開遞表。
截至目前,已有13家SPAC公司在港遞交上市申請,并有四家成功登陸港交所,主要發起人分別為招銀國際、嘉御資本創始合伙人兼董事長衛哲、前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以及春華資本聯合農銀國際。
此次遞表的Everest,是由弘毅投資和農銀國際融資聯合發起的,農銀國際在港交所已有SPAC的成功案例,弘毅投資去年也曾有過SPAC的實踐。
據悉,2021年6月,弘毅投資成立的SPAC Hony Capital Acquisition Corp.更新《招股書》,計劃以“HCAA.U”為證券代碼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可以看到,弘毅投資正在SPAC市場持續發力。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為,SPAC作為一種反向并購上市方式,具有快速高效的優勢,是解決一些需要繼續上市的公司登陸資本市場的“捷徑”,這是其天然優勢所在。弘毅投資作為基金管理和投資機構,上市和并購投資的成功退出十分重要,而布局SPAC市場除了可以結合自身在投資市場的自由優勢獲取投資收益之外,甚至可以將部分SPAC公司直接作為自身投資標的的退出通道而直接上市,何樂而不為呢?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