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美來IPO:經營現金流凈額轉負,“護城河”待完善
俗話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在近兩年各地疫情反復籠罩的背景下,預制菜成為人們的“囤菜新寵”。據央視財經報道,某零售集團食品生鮮事業部負責人表示,3月份全國預制菜銷售額同比增長超100%,形勢最為嚴峻的上海地區4月僅半個月的同比增幅更是超過了250%。
“東風”襲來,一眾公司向上市沖鋒。東方財富數據顯示,目前A股市場有34只“預制菜概念股”。
日前,在收到證監會的首發反饋意見后,鮮美來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鮮美來”)更新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資料顯示,該公司此次擬于上交所主板上市,由光大證券擔任主承銷商。
據《每日財報》了解,鮮美來的主營業務是水產品預制菜的研產銷,主要產品包括以蝦滑等為主的即烹類預制菜和以蝦仁、生魚片等為主的即配類預制菜。
眼下,盡管躋身千億火熱賽道,鮮美來“增收不增利”之勢卻更加凸顯。此外,其主營業務毛利率和存貨周轉效率不及同行、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由正轉負、菜品單一且研發支出捉襟見肘,恐難筑牢“護城河”。
創收能力不及同行
鮮美來成立于2006年,下游客戶包括沃爾瑪、永輝、大潤發等商超,京東、盒馬等電商新零售平臺,思念、灣仔碼頭等食品加工企業,呷哺呷哺、鍋圈等連鎖餐飲、食材企業,以及區域性的商貿流通商。
據招股書顯示,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下稱“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先降后升,分別為91111.28萬元、84957.68萬元和91487.20萬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8976.64萬元、9025.57萬元和8110.77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公司營收同比漲幅為7.69%;歸母凈利潤卻同比下滑10.14%;而扣非歸母凈利潤則同比減少1434.53萬元,降幅為16.52%。
對于2021年的業績下降,鮮美來歸因于下游商超行業景氣度的下降、社保減免取消導致用工成本同比增加和廣西省政府規定企業所得稅稅率上調至12%。
另外,在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毛利分別為19361.19萬元、18457.02萬元和17557.57萬元,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7927.09萬元、5310.46萬元和-2331.86萬元,兩者均呈逐年下滑之勢。
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21.08%、23.51%和20.76%,而2019和2020年,同行業可比公司均值分別為25.92%和25.20%。可見,鮮美來的創收能力不及同行,“增收不增利”之勢已凸顯。
即使如此,2018-2021年,鮮美來也先后4次進行突擊分紅。其中,2018年10月28日,公司分派利潤570萬元;后三年分別派發現金股利1140萬、3000萬和3000萬元,累計高達7710萬元。
還需看到的是,各期末,公司存貨賬面價值分別為24947.05萬元、29401.18萬元和36777.48萬元,占流動資產的比重高達62.10%、67.54%和64.10%,是公司的主要經營資產。由于蝦類、魚類等凍品對儲存環境的要求較高,存在因周轉不及時或產品滯銷而導致的大幅計提跌價風險。
產品端可替代性較強
近幾年,因實施集中戰略,鮮美來的產品一直以蝦滑、蝦仁和生魚片為主,菜品較單一。報告期內,這三大類產品的主營業務收入占比穩定在九成以上,分別為91.13%、91.51%和90.47%。而蝦類、魚類、軟體類等水產品作為主要原材料,營業成本占比分別達81.20%、77.14%和80.11%。
公司對蝦類單品和原材料的高度依賴帶來的風險不小,因此,也在嘗試開辟“第二曲線”,推出以鯉魚小酥肉等為主的即熱食品。
從定義上看,預制菜是指以農產品、畜禽、水產品等為原料,配以各種輔料,經預加工而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菜。根據深加工程度和食用方便性,可分為即食類、即熱類、即烹類、即配類四大類別。
根據中國冷凍冷藏食品專業委員會統計,2020年我國預制菜行業收入313.81億元,過去5年復合增速95.46%。預計2030年我國預制菜行業收入達2059.35億元,未來十年復合增速達20.70%。
去年4月27日,在味知香登陸上交所主板后,成為國內市場“預制菜第一股”,在資本熱捧下,其股價一度飆升至139.8元/股,市值逼近140億元,而創始人夏靖個人的身價也一度超過10億美元。而此番,若鮮美來成功上市,則有望成為“水產品預制菜第一股”。
不過也要看到,預制菜主要解決的應是做飯問題,而鮮美來的核心產品多為即烹和即配類型,開袋后還需配菜、調味和烹飪等環節才能入口,并未精準擊中痛點,于C端消費者而言,還不夠便捷。正是如此,市場上有不少聲音質疑其只是披上了“預制菜”外殼的水產粗加工企業,產品也更具農副產品屬性。
可見,若僅滿足最低層次需求,其產品不僅可替代性更強,而這較短的加工鏈條導致的成本轉嫁難,或許也是鮮美來毛利不及同行的重要原因。要想收割疫情疊加“懶人經濟”帶來的C端市場紅利,鮮美來急需大幅擴張SKU種類,結合終端消費市場的需求變化,進一步研發上線更多即熱或即食類新品。
但另一邊,報告期內,鮮美來的研發支出分別為52.62萬元、69.51萬元和148.54萬元,占營收的比例尚且不足0.2%,分別僅有0.06%、0.08%和0.16%,雖總體增長,可對急需推出新品的鮮美來而言,或起不到關鍵作用。
曾陷于食安問題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新增登記預制菜相關公司累計12500家,同比增長了9%。當前,預制菜市場的參與者可大致分為五類,即以味知香和蓋世食品為代表的專業預制菜企業、以圣農發展和國聯水產為代表的上游農牧水產類企業、以安井食品和千味央廚為代表的傳統速凍食品企業、以同慶樓和廣州酒家為代表的餐飲企業及零售企業。
對于鮮美來而言,除了已入局的玩家,來自潛在進入者的威脅也不小。今年1月,中餐預制菜連鎖門店品牌“銀食”獲得險峰長青數百萬元的天使輪獨家投資;3月25日,海天味業董秘張欣在2021年度業績發布會上表示,預制菜領域與調味品關聯度較高,公司正在積極調研中。
隨著市場的發展,銷售渠道競爭必將逐步轉為品牌競爭。可在品牌的角度,《每日財報》發現,在報告期內,鮮美來曾收到過食藥監處罰和質監處罰。
在2018年4月,鮮美來被食藥監主管部門認定存在標簽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違法行為并給予處罰,還被北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執法人員在現場檢查過程中,抽檢了公司于2018年2月28日生產的部分200g抽腸蝦仁產品,經檢測后認定凈含量不合格并給予處罰。
2020年9月,廣東大埔縣對86批次食品進行抽檢,只有4個批次不合格,而鮮美來一家就因“標簽不合格”而占了3個。去年10月,吉林省長春市市監督局抽檢100批次食品,其中2個批次速凍食品不合格,鮮美來又居其一,理由是“檢出不合格項目過氧化值”。
總體而言,預制菜行業尚處在發展初期,集中度仍較低,頭部企業尚未出現,規模以上企業較少。而當前創收不及同行、菜品單一的鮮美來能否在細分市場真正突圍,還尚待時間驗證。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