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上市節奏放緩 藥企強化“造血”能力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2022年以來,已有3家藥企成功登陸港股,但仍有30家藥企處于聆訊期。業內人士表示,受二級市場波動影響,不少已上市藥企股價跌破發行價,影響了擬上市藥企的融資計劃。相較于上市融資,越來越多藥企開始加速產品商業化,增強自我造血能力。
多家藥企二度遞表
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修改上市規則。根據Wind統計,自規則修改以來,已有90家藥企赴港上市,生物制藥公司占比超60%,業務覆蓋腫瘤、細胞治療、罕見病等領域。從數量上看,2018年4月30日至年末、2019年、2020年和2021年,港股上市藥企分別達11家、19家、23家、34家,總體呈上升趨勢。
2022年初至今,3家藥企成功登陸港股,但仍有30家公司處于聆訊階段。其中,12家公司已二度遞表,云康集團、中國口腔醫療遞表逾三次。此外,由于港交所法定招股文件有效期為6個月,微醫的招股書現已失效,公司尚未二次遞表,艾美疫苗等也面臨著遞交招股書期滿的情況。
對此,匯豐銀行環球銀行中國區總經理兼副主席孟怡表示,港股醫藥板塊2021年波動較大,此前在規則修改后上市的內地創新藥企股價多數大幅調整,不少已跌破發行價,尤其是2021年下半年的新上市公司基本都遭遇了上市即破發的尷尬局面。在此背景下,很多已遞表的上市申請人迫于市場狀況選擇延期發行,等待更有利的發行窗口。
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37家赴港上市的藥企中,近一半公司上市首日股價破發。有34家公司當前股價低于發行價,其中約20家公司股價較發行價跌超50%。
增強自我造血能力
相較于上市融資,越來越多藥企開始加速產品商業化,增強自我造血能力。
根據2021年年報,康希諾、藥明康德(121.3, 0.00, 0.00%)等多家港股醫藥公司實現盈利。部分仍處于虧損中的藥企受益于產品上市帶來的利潤,虧損有所減少。藥明巨諾表示,公司年內虧損由16.64億元降至7.02億元,原因主要是2021年推出的倍諾達產生的收入及毛利。
近期,一些藥企紛紛表示將加速商業化。在3月17日的業績交流會上,復宏漢霖(22.45, 0.00, 0.00%)董事長、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張文杰表示,復宏漢霖2022年要從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進化為Biopharma(生物制藥)公司。其認為一家Biopharma公司的標準之一是,“財務上能依靠產品銷售帶來的現金流,擺脫對外部資金的依賴,形成良性運營狀態。”
復宏漢霖近日宣布,公司首款自主研發的生物創新藥抗PD-1單抗漢斯狀(斯魯利單抗注射液)獲得國家藥監局附條件批準上市,用于治療經既往標準治療失敗的、不可切除或轉移性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的成人晚期實體瘤患者。
業內人士認為,醫藥生物行業投資將進入“精挑細選”期。“進入下半場,投資人會更關注發行人的技術能否解決切實的、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比如細胞療法、基因編輯和修飾等。”針對港股藥企未來的發展,孟怡如是判斷。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
- 上一篇:美股IPO市場遇冷 背后藏何玄機
- 下一篇:港交所歐冠升談SPAC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