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開市首周回顧及后續投資機會解讀
11月15日,北交所鳴鐘開市,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開市首周,成績如何?后續如何掘金北交所投資機會?都是投資者非常關心的話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北交所開市首周的行情回顧
北交所11月15日開市以來到11月19日這一周里,十家公司在開市當日首發,再加上新三板精選層平移過來一共81家公司在市交易。行業分布來看,工業與信息技術行業公司最多,分別為25與22(占比30.9%與27.23%)。其他依次為醫療保健與材料各10家,可選消費9家,日常消費3家,公用事業2家。公司地域分布來看,廣東、北京與江蘇地區公司較多,均超過10家。
首日漲跌幅方面,首批10家新股首日漲幅明顯,漲幅區間112%-493%,漲幅中值144%,其余71家從新三板精選層平移過來的公司經歷前期普漲后當日略有回調,平均跌幅-6.5%,綜合下來,北交所全部81家公司首日平均漲幅18.9%。如果看開市一周的表現,北交所全部公司平均漲幅11.2%,新三板平移公司平均下跌-13.3%,在北交所首次上市的平均漲幅則高達185%,兩類上市新股的表現差距非常明顯。
成交量方面,北交所開市首日成交活躍,平均換手率超過14%。其中首批十只新股平均換手率超60%,總成交額41.1億元,占全部北交所公司的42%。隨后四個交易日成交、換手逐步向常態化回歸,開市一周后,北交所平均換手率回歸至3.31%,新十只股票換手率降至11.09%。北交所總成交額約20億元,整體上呈現出成交量不大的情況,這主要和公司市值普遍偏小且數量暫時有限有關,但較新三板來說流動性已經是有了明顯的提升。
成長性和估值方面,截至上周五11月19日收盤,北交所所有公司平均市盈率(TTM)32.67倍(未剔除負值),市盈率(剔除負值)區間為13-85倍,2021-2023年預測業績的市盈率分別為31.38、24.3、20.0倍,相當于業績復合增速在20%以上,表現出很強的業績增長潛力。分行業來看,市盈率(TTM)指標最高的為信息技術行業,平均市盈率38.6。最低的為醫療保健行業,平均市盈率24.7。其余依次為公用事業行業平均市盈率34.1,可選消費行業平均市盈率32.8,材料行業平均市盈率32.65,工業行業平均市盈率30.9,日常消費行業平均市盈率28.3。
總市值方面,目前北交所總市值約2726億元,平均市值33.66億元,市值超五十億公司共六家,市值超百億的公司分別為貝特瑞(178.760, -0.24, -0.13%)(844億)、連城數控(113.570, 0.65, 0.58%)(242億)、吉林碳谷(70.630, 0.13, 0.18%)(138億)與長虹能源(155.800, 4.11, 2.71%)(101億)。其中十家新股按第一周周五收盤價計算平均市值15.64億元,市值區間11.2-26.5億元。
后續如何掘金北交所投資機會
從近期北交所新股的表現看,顯然參與所謂“新股炒作”是一個比較難取得理想效果的策略,一方面新三板平移過來的公司由于公告信息較早,在新三板階段往往完成了一波估值的拔升,到了北交所上市后已經是利好出盡的時候,股價普遍出現了回調的情況,而在北交所首次上市的公司由于往往上市首日基本就完成了大部分漲幅,在漲起來之前對機構來說幾乎買不到什么量,所以也很難對機構產品貢獻足夠的收益。
因此我們認為,要想真正掘金北交所的個股機會,尋找足夠的超額收益機會,除了后續可能參與的一些打新機會外,仍然還是需要扎根于深入且全面的基本面研究,去老老實實的做基本面選股。從已經上市的這些標的中,我們可以看到市場給到的估值并不貴,有很多挖掘空間,有很多公司的TTM市盈率在30倍以下,2023年預期業績的市盈率在20倍以下,但未來3年的預期業績復合增速是在20%以上,從整體上來看這個估值和業績增速是很有吸引力的。當然,這些公司未來長期的經濟前景到底怎么樣,未來3年實際的業績增速能有多高,確定性能有多強,里面有哪些是真成長,哪些是成長陷阱,需要我們在個股的行業研究、財務信息的調研求證上下更多的功夫,才能在里面挑到最價值連城的金子。
從基本面研究的角度,雖然北交所上市公司和滬深主板以及科創板、創業板同樣都是上市公司,大體的投研思路是類似的,但由于北交所公司市值普遍偏小,年收入規模普遍在10億以下,因此在研究和風險的識別上仍然需要有一些不同的側重點。由于中小市值公司抗外部風險較弱的特點,我們認為在對這個群體進行投資選擇時,應該對其所處的產業鏈上下游的情況、資產負債表的穩健性、公司治理等設置更高的標準,以防范潛在的風險,相對應的對于中小市值公司的研究工作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這一點上我們覺得機構投資者具備相對專業的研究能力和充沛的研究資源這一優勢,在未來會體現的更加明顯。
為什么選擇在北京新設一個交易所
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痛點是中小企業,引導向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而現有的主要證券交易所上市門檻較高,雖然新三板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但不足以完全滿足對創新和中小企業融資的功能。北交所可以看作新三板的升級版,重點向中小企業傾斜,很好地體現了中國金融發展對實體經濟的導向作用。
而新的交易所之所以選在北京,首先北京是金融監管中心,同時也是科技公司較多的城市,盡管北京擁有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也就是大家俗稱的“新三板”,但目前新三板的交易量遠遠不如其他交易所。本次北交所的設立,將推動首都金融功能,同時北交所在北京設立也有利于和新三板聯動,推動新三板的改革,使中國形成多層次的證券市場,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
北交所將采取錯位發展和互相聯動的方式和其他交易所形成立體全面的證券市場,且北交所定位于中小企業,專注培育“專精特新”,上市標準上與其他交易所有明顯差異。北交所開市后,新三板精選層將直接平移上市。中小企業若想進入北交所上市,要么是直接掛牌新三板創新層,后續申請北交所上市,要么則是掛牌新三板基礎層再升至創新層,合計滿12個月后再申請北交所上市。長期來看,北交所未來有望實現企業無需掛牌新三板而直接實現北交所上市。企業如果退市后僅符合基本掛牌條件,也可再降至新三板流通,從而形成一個更完善的體系。
北交所制度的主要不同有哪些
發行上市標準上,我們做了一些整理。相較科創板與創業板,北交所上市有兩大特點:
一,北交所充分依托新三板的層級優勢,由基礎層、創新層到北交所實現逐級擇優,明確要求只有在新三板掛牌滿一年且已經掛牌創新層的公司才可以申請上市,不僅為新三板公司提供了良好的融資上升途徑,也為北交所公司的質量提供了基礎的保障。
二,北交所充分吸取此前的注冊制經驗,設置多元化的上市標準,并且在盈利能力和業績增速之外,重視企業的研發投入,后兩套標準項均立足研發,分別對研發投入的營收占比和絕對規模作出了明確的要求。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
- 上一篇:全力支持北交所建設
- 下一篇:“專精特新”小巨人乘勢而上北交所發展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