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開市,中小企業有何新機會
北京證券交易所(簡稱“北交所”)15日正式鳴鑼開市。首批81家公司正式掛牌,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就此掀開新一頁。外媒稱,繼上海和深圳之后,新成立的北京證券交易所是中國大陸的第三家證券交易所,旨在鼓勵具有創新意識的公司在國內上市。北交所的開市也為中小企業帶來新的機會,也有利于中國股市提高全球地位。
新股首日不設漲跌幅限制
15日,位于北京金融街(6.060, 0.00, 0.00%)金陽大廈的北京證券交易所將正式“開門迎客”。財政部、稅務總局14日晚發布公告,明確北京證券交易所稅收政策適用有關問題。從宣布北交所設立到正式開市,74天的北交所“速度”,讓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發展邁出關鍵一步。
北交所開市第一天,掛牌上市企業共有81家。讓投資者最為關注的81家上市公司,集中體現著“先進科學技術生產力”,主要包括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服務業、戰略新興產業等。其中,10只純新股包括大地電氣(25.000, 16.32, 188.02%)、漢鑫科技(30.550, 14.55, 90.94%)、志晟信息(20.010, 13.21, 194.26%)、科達自控(23.950, 10.95, 84.23%)等,多來自信息技術領域。據統計,15日開市后合計將有超過400萬戶投資者參與81家掛牌上市公司的交易,與科創板開市之時相差不多。根據交易規則,10只新股在上市首日不設漲跌幅限制,71家由新三板精選層平移過來的個股,首日交易將實施30%的漲跌幅限制。
普通投資者應注意風險
作為中國第一家公司制證券交易所,相比滬深交易所,北交所突出“更早、更小、更新”。掛牌企業體量更小,成長性更高。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1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企業多數都是細分行業的龍頭股,部分企業在同行中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業績較穩健,具有較高的成長性。他表示,北交所定位于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事件,與上交所和深交所一起構成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
武漢科技大學證券金融研究所所長董登新1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上交所位于長三角,深交所在珠三角,北交所的成立打破北方沒有證交所的紀錄。北交所明確定位服務于中小型高科技企業,符合國家加大對中小企業支持力度的政策趨勢,對于富有創新能力的小企業的發展和壯大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董登新認為,目前這些已確定首日上市的小型公司,將在登陸資本市場的同時,通過融資獲得公司發展所期望的資金支持,獲得長足發展的資源。
北交所開市會否影響滬深兩市部分主板、科創板和創業板個股的表現?對此,楊德龍表示,北交所資金分流作用不大,因為北交所首批上市的公司總市值大概3000億左右,融資量并不大,多數屬于小盤股。
北交所對參與投資者設置一定的門檻。根據規定,個人投資者資金門檻為50萬元,同時應有24個月交易經歷。不過,11月12日8只北交所主題公募基金正式獲批,達不到上述要求的普通投資者可以通過購買基金的方式參與北交所掛牌企業的投資。
對比于普通投資者參與北交所個股方面,楊德龍提醒說,普通投資者參與北交所個股時要謹慎,雖然成長預期較高,但這些公司整體上體量較小,投資風險較大。
董登新也表示,普通投資者投資北交所上市個股,一方面可以挖掘高長成性公司帶來的機會,但另一方面一定要注意控制風險,盡量采取分散投資以及專業化投資的路線。
未來或吸引歐洲投資者
有分析認為,北交所初期成交額可能在150億至300億元左右,將占目前A股市場總成交額的1.3%至2.7%。德國《商報》稱,未來公募基金等機構以及保險、社保基金等長線資金也將陸續進入北交所,豐富北交所投資者類型。
北交所被視為中國資本市場改革新的試驗田。這是繼推出科創板、創業板實行注冊制后的又一重大改革。相較于科創板和創業板,北交所聚焦于具有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意味著上市門檻也更低。同時,這也為中國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創新企業帶來重要融資來源。
德國《經濟周刊》表示,北交所設立,是在美國嚴審中企在美國證交所上市、中國把自主創新放在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之際。北交所一個重要目的是吸引海外上市企業到中國上市。現在,中國交易所為不同類型科技企業提供融資渠道以促進發展,也有利于提高中國股市的全球地位。德國《證券日報》稱,北交所的開啟將為中國證券市場注入新活力,未來也將吸引歐洲等地投資者。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