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交易所逐鹿SPAC,新交所、港交所誰將更勝一籌?
美國時間9月22日,美聯儲公布9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會議聲明,將維持基準利率和購債規模不變,其中鮑威爾提及“如果進展大致如預期,則資產購買步伐可能很快就會放緩”。而經濟預測和點陣圖顯示加息預期也進一步提前。
但市場對鮑威爾解讀存在一定的分歧。有分析師認為,美聯儲正變得更加鷹派。聯邦基金期貨價格顯示,到2022年12月加息的可能性為80%,該指標顯示,美聯儲的態度是強硬的。
也有分析師認為,美聯儲對taper和加息等重要政策轉向給出的信息很模煳,比如FOMC會后聲明只是稱“預計很快開始減少資產購買”,但沒說明具體何時開始,其中長期政策路徑仍不明朗。
不過,市場對于此次議息結果的反應是積極的。會議當日收盤,美股集體上漲,美元指數強勢拉升,盤中漲至93.5美元上方,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跌1.7個基點至1.307%。
點評:
一方面,市場有解讀認為鮑威爾一反常態“鴿”派,暗示Taper靴子基本落地。原因在于目前美國經濟整體恢復水平超出預期,同時通脹壓力持續。
目前來看,美國經濟整體恢復情況已經具備啟動縮減購債的穩固經濟基礎,整體通脹水平也滿足美國啟動縮減購債的條件。同時,如果延遲Taper也有可能對市場產生更大風險,不僅會進一步助推美國通脹預期上行,還可能誘發新一輪的流動性風險。
由于經濟依舊面臨諸多長期不確定性,這也意味著盡早使貨幣政策正常化有助于換取更多的政策空間以應對上述風險。尤其是4季度為財政與貨幣信號集中釋放時點,可能導致市場波動加劇。
所以綜上貨幣等方面來看,11月美聯儲會議大概率正式宣布Tape。而在財政方面,由于10-11月將是美國債務上限問題到期、拜登3.5萬億基建計劃表決的關鍵時點,所以仍需要關注市場波動放大的風險。此外,美聯儲有可能會受到來自歐央行確認邊際轉緊后,因為套利交易流入美國的資金有回流的動力而帶來額外的壓力。
而至于Taper對市場的沖擊方面,有觀點認為在正式公布至實施一段時期的反應時間沖擊較大,但短期內市場偏好依然較高。不過Taper實施之后短期內,全球市場將進入震蕩反應期,風險溢價上升,流動性將會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大量資金可能會向美國市場繼續匯聚,新興市場面臨著顯著回調的風險,美債收益率加速上行,全球股市下跌,大宗商品走低等。
尤其是隨著美聯儲Taper臨近,中國核心資產可能會面臨一定的調整壓力。但與由于市場或將提前消化預期,而且當前中美經濟聯動力量遠遠弱于以前,真正需要關注的仍是貿易和大宗商品價格方面,以及未來美國通脹和就業市場走勢變化。
02 新加坡發布SPAC主板上市規則
9月2日,新加坡交易所(SGX)正式發布了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的主板上市規則。該規則將于2021年9月3日正式生效。
繼韓國和馬來西亞兩國證券交易所后,新交所成為亞洲第三個引入 SPAC 機制的證券市場。另外,港交所也計劃就 SPAC 上市進行相關咨詢。亞洲兩大金融中心有望就 SPAC 上市展開競爭。
新交所SPAC上市企業需要滿足的條件如下:
1、SPAC上市市值不可低于1.5億新元;
2、SPAC必須在上市后的24個月內完成并購交易。如符合相關規定條件,期限可延長最多12個月;
3、在SPAC上市到并購交易后六個月內,發起人股份處于鎖股期;符合相關要求的發起人則得就所持股份的50%履行多六個月的鎖股期;
4、根據SPAC的市值規模,發起人必須在SPAC上市時認購不低于2.5%至3.5%的股份(股票、單位或認股權證);
5、只有獲得過半數獨立董事的批準和過半數股東的投票支持,才能進行并購交易;
6、股東所持有的認購權證可以與普通股分離。認購權證行權導致的股東稀釋影響不得超過50%;
7、所有獨立股東均享有贖回權;
8、發起人在SPAC上市時持有的“提振激勵”(promote)股份上限為20%。
點評:
SPAC是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空殼公司,最早發源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礦業企業,但是后來在更開放和鼓勵創新的美國和英國取得成功。
總體來看,這種上市融資方式集中了直接上市、海外并購、反向收購、私募等金融產品特征及目的于一體,并優化各個金融產品的特征,完成企業上市融資之目的。
亞洲國家中,韓國于2009年成為亞洲國家中首個引入 SPAC 上市的國家,并在2010年出現了首家 SPAC 上市公司;馬來西亞證券委員會亦在2009年制定了專門針對 SPAC 的特定監管框架,并納入馬來西亞公司法監管體系。
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近期在第60屆世界交易所聯合會( WFE )年會開幕式上指出, SPAC 模式的上市融資對傳統的 IPO 模式形成了顛覆性挑戰。但該上市模式是否在每個市場都具備條件,需要進一步跟蹤和研究。
但今年以來,SPAC上市也在不斷給股市注入狂熱。彭博數據顯示,今年全球公司通過SPAC籌集了共計1300億美元的資金,但隨著最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加大對SPAC的調查力度,這類上市的步伐有所放緩。
今年1月至8月底,新加坡證交所的IPO籌資總額降至2.39億美元,創六年來新低。同期東南亞地區IPO籌資總額約為84億美元,新加坡的數據已落后于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泰國。
另據道瓊斯數據(Dow JonesMarket Data)對SPAC的數據的分析,截至二月中旬已完成SPAC上市的137家公司的總市值已累計下跌了25%,而同一時期的IPO上市公司的的ETF下跌了12%,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漲了13%。
03 港交所為正式推出SPAC上市機制鋪路
9月17日,港交所就SPAC上市機制征詢市場意見,進一步鋪路SPAC上市機制的正式出臺。不過,從咨詢文件細則來看,港交所對SPAC態度較為謹慎,門檻比較高,更多是作為提供給符合上市資格的公司另一補充渠道。
咨詢文件顯示,SPAC證券將僅限專業投資者認購和買賣,并購交易后買賣繼承公司的股份將不受此限;SPAC發起人必須有至少一名證監會持牌公司并持有至少10%發起人股份,發起人持股上限為30%;SPAC預期首次發售募資不低于10億港元。若SPAC未能在24個月內公布并購交易,或未能在36個月內完成并購交易,必須清盤并將集資款另加應計利息退還股東。
點評:
事實上,早在今年年初,就有媒體稱香港監管機構考慮為SPAC掛牌的發起人以及其收購目標,制定比美國更嚴格的規則。
例如,對投資人在完成SPAC并購交易前,證券將僅限專業投資者認購和買賣;SPAC的發起人中,至少要有一名具備香港證監會發出的第6類(就機構融資提供意見)及或第9類(提供資產管理)脾照,并持有至少10%的發起人股份;SPAC首次公開發售最低集資額為10億港元等。
但對比新加坡和美股SPAC的門檻來講,港股SPAC應該是介于兩者之間。而與新交所相比,港交所已成為中資企業境外上市的重要目的地,所以在監管方面,香港和內地的監管機構溝通更為順暢。
港交所與新交所SPAC上市機制異同: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中資VIE赴海外上市遭到更嚴格的監管和“SEC暫停中概股上市”等影響,意味著中概股回歸港股的可能性正在逐漸增大,港股SPAC也被認為是對退出路徑的另一個補充。
但對于港股SPAC是否利好一級市場也看法各異。一方面,由于目前國內一級市場退出路徑單一,而美股VIE的關閉對想要籌備海外上市的公司形成了一定的壓力。這種情況下,港股SPAC的推出無疑是給一部分符合條件的企業帶來更便捷的融資途徑,使其實現更快速的上市。
但另一方面,鑒于其借殼上市的方式,若審核管理等不到位,勢必也會造成一些渾水摸魚的現象。不過整體來看,隨著退出路徑的增加,對于一級市場的VC/PE來講,短期內應該也會產生一定的利好。
04 最高法再談反壟斷
9月23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司法審判服務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關情況。談及反壟斷司法,最高人民法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長賀榮表示,最高法將公布一批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典型案例,出臺反不正當競爭司法解釋。
點評:
今年以來,反壟斷一詞被頻繁提出,監管也加快了治理步伐。反壟斷本質是為了促進市場公平競爭,讓更多的競爭者加入進來,并非制約企業的發展。
早在今年4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副庭長郃中林就曾提到“注重加強司法反壟斷特別是互聯網平臺反壟斷工作,積極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而從目前國內反壟斷治理情況來看,也主要以互聯網平臺為標的。例如,今年1月份,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騰訊2016年7月份收購中國音樂集團股權涉嫌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行為立案調查;7月26日,騰訊音樂宣布告別獨家版權。
4月份,阿里巴巴因實施“二選一”壟斷行為被行政處罰;同月,國家監管部門約談34家平臺公司,明確嚴肅整治平臺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壟斷行為等。
放眼國際,近年針對互聯網企業的反壟斷主要集中在美國和中國兩個國家,而美國為最。2017年至2020年12月10日,谷歌、亞馬遜、臉書、蘋果等科技巨頭在全球范圍內遭遇了111起反壟斷調查及糾紛,其中谷歌37起,蘋果30起,亞馬遜29起,臉書15起。
另外,行業方面,就在最高法談反壟斷的隨后一天,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范一飛在出席的第十屆中國支付清算論壇時,也著重強調了對平臺企業支付監管的反壟斷治理,表示央行堅決落實黨中央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戰略部署,同時堅決推動支付領域反壟斷向縱深發展。
對此,行業解讀為金融科技巨頭們將告別“贏者通吃”局面,巨頭們后續發展也需要更加注意消費者隱私保護等。
美股盤面回顧
上周,港股恒生指數、中證500、滬深300以及中概股皆收負,其中中概股跌幅最大;標普500和創業板指小幅上漲。
美元上周大漲后回落,整體漲幅表現平平;隨著市場風險情緒改善,天然氣、原油和銅等大宗商品持續上漲趨勢;美元走強令黃金再承壓,與白銀、比特幣一同下行收負,而比特幣上周呈暴跌態勢。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