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港交所主席史美倫:堅定看好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明天
“我堅定看好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明天。作為一處大型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擁有資金和信息自由流通、法制健全、采用國際通用的語言、靠近大型經濟體和流動性充裕等眾多優勢。”香港交易所主席史美倫日前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對香港未來的輝煌毫不懷疑。
近日,國家“十四五”規劃宣講團到港宣講、《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出臺、跨境理財通啟動、債券通“南向通”即將運行……隨著各項中央惠港政策頻頻落地,史美倫看到了香港金融業發展的巨大機遇。
理由一:任何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都離不開該國經濟的崛起
1991年加入香港證監會、2001年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2004年再回到香港金融業的史美倫,深諳兩地金融體系。對于“十四五”規劃中“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的表述,她由衷欣喜,直言這是對香港金融市場獨特優勢的肯定。
史美倫告訴記者,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行業,金融業的發展總是與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連的,任何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都離不開該國經濟的崛起。“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是香港最大的優勢。”史美倫表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必將帶來巨大的投融資需求和風險管理需求,未來會有更多海外資金希望投資中國,也會有更多內地資金需要出海,香港市場應不斷提升規劃要求的三大功能以便服務好這些金融需求。
理由二:香港是中國家門口的國際資本市場,也是西方在亞洲時段最重要的國際金融市場
對“前海方案”出爐,史美倫表示并不意外,因為自2018年起擔任港交所主席以來,自己在過去幾年已看到了香港金融業與內地同業攜手所創造的多項雙贏成果。
“香港是中國家門口的國際資本市場,也是西方在亞洲時段最重要的國際金融市場。”史美倫認為,金融業是深港兩地共同的核心產業,兩個城市在金融合作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和空間。香港金融市場擁有良好的法治、國際認可的監管機制、開放的營商環境、來自全球的專業人才和充裕的流動性,還擁有來自內地的信任,可以在互聯互通、人民幣國際化等多方面充當中國的“試驗田”。
理由三:港交所開放透明、運作穩健、國際認可、流動性充裕
2021年,全球經濟復蘇受疫情影響缺乏新動力,港交所上半年的IPO(首次公開募股)卻勢頭強勁,香港市場共有47宗IPO,融資金額達到2129.6億港元,比去年同期翻倍。史美倫對此歸之為,是對港交所開放透明、運作穩健、國際認可、流動性充裕的自信。
但站穩全球交易所前三甲的港交所,并未只想在IPO市場發光發熱。史美倫透露,去年香港金管局和香港證監會共同發起成立了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港交所是成員之一。督導小組將評估香港發展成為區域碳交易中心的可行性,研究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積極探索國內外的“限額與交易”碳市場及自愿性碳市場所帶來的機遇。
9月24日,債券通“南向通”將在兩地同時啟動,這在推動香港定息產品市場的發展、鞏固香港作為全球首要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的同時,為中國內地投資者提供了更豐富的海外投資選擇,也促進內地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香港交易所將繼續通過我們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設立的合資公司債券通公司,支持債券通的平穩運作。”史美倫說。
此外,港交所還在致力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并參股了新成立的廣州期貨交易所,期待與廣期所共同推進大灣區綠色低碳市場的發展。“只要香港金融業能夠繼續發揮自身所長,提供國家所需,就一定能夠取得更大的輝煌。”
談話間,史美倫總是面帶笑容,顯露出溫暖與堅定。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