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制IPO企業發行價被打“骨折”機構割了上市公司的韭菜?
自2019年7月科創板正式開板,注冊制落地A股至今已滿兩周年。在開創了多樣化和包容性的上市條件之際,市場化定價機制也發生了深刻變化。
隨著市場化詢價機制持續運行,注冊制下的新股發行價格正在產生顯著分化,層出不窮的低價發行引發了市場越來越多的關注與思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截至7月14日,今年以來完成網上發行的注冊制下申報企業合計190家,但上市公司的發行境遇卻是“冰火兩重天”,有的企業在機構的競相報價中超募逾三倍資金,也有企業發行定價持續“向下擊穿”、被機構壓價顯著。
迄今為止,多達159家企業IPO無法足額募資,占比超過八成,其中90家企業發行市盈率不到23倍。
不過,尚無任何新股上市首日破發,這也就意味著,只要能在上市首日“賣出”,“打新”仍是一項“穩賺不賠”的生意。
“注冊制實施后,放開了23倍市盈率限制,當時市場還以為放開束縛之后,企業能拿到更高的價格,但在運行兩年之后,發行市場卻越來越理性。”華南一名資深個人投資者受訪指出。
近半企業發行市盈率低于官方限定的23倍
繼去年10月,上緯新材“壓線”發行后,又一家注冊制申報企業感受到了詢價發行的“驚險”。
7月8日,讀客文化刊登招股說明書,擬以1.55元/股的價格公開發行4,001萬股,募集資金總額6,201.55萬元,扣除發行費用1,828.74萬元后,實際募集資金凈額4,372.81萬元,創下了本世紀以來IPO募集資金凈額第二低的記錄,僅高于2012年浙江世寶的2,971.18萬元。
數據顯示,讀客文化原計劃IPO募資2.68億元,但在發行結果出爐后,1.55元/股的超低發行價僅募資不到3成的資金。
不過,記者注意到,此次讀客文化的發行市盈率為13.06倍,還略高于行業12.41倍平均市盈率水平。
根據其初步詢價結果顯示,當天合計有485家網下投資者管理的10147個配售對象給出初步詢價報價信息,報價區間在1.48元/股-30.83元/股。
這只是注冊制詢價發行下,A股價值之錨變遷的一角。
根據wind數據統計,2021年以來,注冊制下IPO企業的平均發行市盈率約為30.55倍,市盈率中位數為23.44倍,而2020年、2019年,注冊制下IPO企業的平均發行市盈率分別60.14倍、59.47倍,市盈率中位數分別為38.20倍、48.72倍,呈現出明顯的下降態勢。
今年以來,發行市盈率低于23倍的企業數量和比例也陡增,2019年、2020年發行市盈率低于23倍企業分別占比1.49%、7.5%,但2021年這一比例卻達到驚人的47.37%。
這一現象也導致大量IPO企業無法足額募資,較典型的如2021年發行市盈率最低的曉鳴股份,發行市盈率僅7.98倍,低于19.73倍的行業PE。曉鳴股份原計劃募資6.68億元,但實際募資僅2.13億元,其中發行費用就占去三成,發行費用率高達30.97%。
“IPO低PE的現象,我認為至少一半的因素來自詢價機構抱團低價報價,這個抱團是從符合所有詢價機構利益實踐中摸索出來的‘默契’之舉,而不是說通過開會、電話、微信等形式‘合謀’,后者是違反證券法和憲法修正案;這種‘默契’符合詢價機構利益,因此大家很輕易地做到在去除最高、最低之后的有效報價全為低價,最終都低價中標。由于沒有留痕,沒有證據,監管也無從干預。”世和基因董秘李稷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注冊制下發行價高度兩極分化
隨著超低發行價接連襲來,不少上市公司難以足額募資,引發了諸多爭議。不過,在投資機構看來,這是市場化定價的“最終歸宿”。
“因為大家覺得它不值那個價格。”滬上一家中型券商投行部人士說道,“今年上市的新股質量整體不高,所以機構報價都比較謹慎。”
另一家參與打新的私募人士人士李楊(化名)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其實計算23倍市盈率企業的數量、平均市盈率等行為,還是按照總量和核準制的思維來看的,目前二級市場本身市場的分化度就特別高,新能源、半導體動輒百倍的市盈率,而很多金融、銀行企業估值卻很低,發行市場基本上是延續了二級市場的分化。”
李稷文也認為,當前新股的PE與二級市場走勢有關,“市場上現在熱鬧概念股的價格漲上天,但也有企業股價、PE不斷創新低。IPO招股書重要的一章節是‘可比公司’,包括詢價機構在內的所有打新機構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可比公司當前的PE。有些可比上市公司在行業排名甚至位于擬發行公司之前,PE卻在20倍及以下,詢價機構怎么可能報高價?”
事實上,當前的發行市場也不乏沒有受機構追捧、實現超募的個股。
根據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超募個股占比較往年有所下降,但也不乏表現驚艷的個股。具體來看,超募比例最大是奧泰生物,其主要從事體外診斷試劑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包括毒品及藥物濫用檢測、傳染病檢測、婦女健康檢測、腫瘤檢測以及心臟標志物檢測等五大系列。
公司原計劃募資5.60億元,但最終實際募資18.05億元,超募比例高達222.44%。其在發行階段受到機構熱捧,最終確定發行價為133.67元/股,是今年以來少見的百元新股之一,發行市盈率高達101.92倍,遠超51.09倍的行業PE。
同樣超募突破200%的還有中望軟件,公司主要從事研發設計類工業軟件供應商,原計劃募資7.52億元,最終實際募資23.31億元。公司發行價格為150.50元/股,是今年第二高價的新股,發行市盈率119.49倍,高于行業58.52倍的行業PE。
“目前新股的定價更多還是跟二級市場相關,大家會參考近期二級市場的風口,比如前一段時間芯片、新能源比較火,估值自然就容易給上去。而一些環保、畜牧類的企業,偏傳統行業的估值就自然給不上去。根源不能說有人故意去壓新股的價格,而是結合二級市場本身的表現來看。”李楊說道。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整理,目前發行市盈率低于23倍的90家企業,確實多來源于偏傳統的行業,其中紡織、畜牧、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新聞出版、造紙、批發、食品飲料、金屬制品等企業約有50家,占比過半,而硬科技企業的發行市盈率表現更佳。
此外,記者還注意到,企業發行價高低與保薦機構關系并不大。90家企業中,不乏中金、中信、海通等大機構保薦的項目,其中中信證券參與保薦的項目有10家發行市盈率低于23倍。其中鐵建重工由中金、中信同時保薦,但募資仍不及預期。
“理性”報價機構割了上市公司的韭菜?
隨著越來越多IPO企業發行價被打“骨折”,注冊制下逾八成企業募集資金不達預期。
盡管部分市場人士將其看成“理性”詢價的表現,但記者注意到,這些發行價較低的上市公司,在正式登陸A股市場后,尚沒有出現首日破發現象,且大多數仍會在首日出現股價狂飆的局面。這也就意味著,這些成功“打新”的機構或個人投資者,只要能在上市首日實現拋售,則必然會獲益。
以前述提到的曉鳴股份為例,公司發行價僅4.54元/股,但上市首日大漲581.72%,盤中最高點甚至達到35.41元/股,這也就意味著,打中新股的投資人最高收益率能達到679.96%。
這一表現也讓市場人士戲言,“機構割了上市公司的韭菜”。
滬上一家擬上市公司董秘王娟(化名)對記者認為:“注冊制的目的,第一個是為了促進實體企業的發展,第二個是促進金融的穩定活躍。但是如果某企業,發行價才八塊,結果上市第一天沖到一百多,這種情況其實是下,主承銷商對企業的價值預判其實是存在非常大的偏差的。”
“企業上市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實體企業融資難、成本高的問題,而金融只是一種金錢流動產生的高額溢價,它對實體經濟應該起到的是賦能作用。如果金融變成了實體企業的收割機,這就是本末倒置了。”王娟進一步補充道。
不過,在李楊看來,這一“倒掛”現象主要是緣于二級市場還不夠成熟。
“我國資本市場的特性決定了一二級存在價差。因為全世界成熟的資本市場大多都是學香港,但香港的配售制度不公平性更加存在。因為它是發行商規定價格,而且決定分配對象,劵商在其中有很大的話語權,更容易滋生不公平,這種我們的市場肯定不能學。不能學又要保證注冊制發行順利,目前市場供給的量又比較大,在短期要支持直接融資,這個差價一段時期內肯定還會有的,只不過就是差多少相對來說比較合理的問題。“李楊說道。
不過,盡管短期內新股上市遭遇“爆炒”的情形仍在,但放到更長一點的維度,注冊制下頻繁的破發行為正在倒逼炒作行為回歸理性。
根據wind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上市的新股中已有44家企業破發,其中尤安設計今年4月22日才上市,發行價為120.80元/股,但截至7月13日晚,尤安設計收盤價為91.88元/股,較發行價已跌去23.94%。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