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成立意味著什么?
先看看新三板的背景情況,從上圖顯示的今天早盤如此冰冷的成交量可以看出一個問題,就是新三板的流動性堪憂。2020年整個新三板的總成交額只有1294億,還不到今天A股半個小時的成交量。因為新三板的入場門檻實在不低,早期需要500萬驗資,經過改革之后,基礎層、創新層、精選層的投資門檻才分別降到200萬元、150萬元、100萬元,不過對于大部分散戶來說還是沒得玩,只有大戶在其中互割得不亦樂乎……
對于在新三板融資的企業來說,由于流動性太差導致估值過低,錢沒融到還耗費了不少精力,很多企業干脆主動摘牌說拜拜,近3年已有3000多家公司退市,質地不錯的會選擇去創業板、科創板重新IPO,還有的去了港股,比如盲盒龍頭泡泡瑪特。
所以這次北交所成立,首先就要解決新三板的問題:
降低投資門檻,預計初期和科創板一致(50萬),未來會進一步下降,把更多的韭菜資金引進來;
方便公司轉板,初期66家精選層公司直接在北交所的“主板”上市,后續持續篩選新三板公司進入北交所。
再聊聊更深層次的目的。
首先,之前咱們的資本市場分化效應明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大公司如寧德時代一次定增能融資500多億,而中小企業想拿500萬都比較困難。對比下美國的納斯達克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不同市值規模的分層市場都非常活躍,北交所肯定也希望達到這樣的效果,為中小企業提供更方便的直接融資渠道。近期國家一手限制大公司壟斷,一手扶持中小企業,有點要在資本市場實現“共同富裕”的意思,其實也是一種間接促進就業的手段。
其次,在咱們國內,房住不炒將是長期國策,群眾手里的資金需要新的蓄水池,天量的社保養老基金也需要投入到持續增值的渠道,這些都需要更大更強的市場來實現。進一步說,咱們國家的資本市場還不夠強大,跟美國市場的規模還有一定差距,成立北交所也是延續著繼續做大蛋糕,加強制度的思路。將來北交所在吸納新三板公司的同時,也會引入未上市的優質創新公司,甚至外資企業和中概股上市。想想未來人民幣國際化后,大量外國公司在國內上市,咱們不用換匯直接用手上的錢投資全球企業,畫面簡直太美。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
- 上一篇:北交所與滬深交易所有何不同?
- 下一篇:北交所是什么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