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改革推動IPO暴增
新冠疫情當道,任何刺激措施都將提振企業經營環境。其中一種方法是創造一種寬松環境,讓較小的公司更容易上市,這些小型增長公司為全球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首次公開募集使快速發展的公司能夠很快籌集所需的資金,可創造就業和促進經濟增長。考夫曼基金會2012年的一項研究估計,從1996年到2010年,美國2766家上市公司在2010年的員工總數比上市前增加了220萬,而這些公司的總銷售額在同一時期增加了逾1萬億美元。通過首次公開募股成功籌集資金上市后,公司加速成長,這有助于推動經濟復蘇并反饋給投資者。
另一方面,證監機構調整IPO監管結構,降低公司上市門檻。這讓普通人能夠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更多快速成長公司的股份,也可以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今年以來,全球多地市場都不同程度降低了公司上市門檻。8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拓寬了直接上市的選項,大大降低了公司上市的費用。9月,SEC使上市公司模式現代化,最終確定了代理顧問和股東提案規則,移除了那些與公司發展無關議程的規則。在這種新的、更有效的監管結構下,上市公司可以專注于長期目標。
為了彌補當年阿里巴巴未能來港上市的遺憾,香港聯交所適應市場改變,于2018年4月開始讓同股不同權的公司在港上市。這一香港股票市場20多年最重大的改革今年還有延續。
今年2月,聯交所進一步建議,將同股不同權架構的受益人身份由“個人”擴展至“企業”;今年8月,聯交所同意將此類架構股權公司納入恒生指數及恒生國指的選股范圍,這些調整都有利于港交所成為企業上市的首選地。
A股繼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實現注冊制之后,深交所創業板也開始了注冊制試點。今年8月底,創業板改革試點落地,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近日表示,在經過上交所科創板、深交所創業板兩個板塊的試點后,全市場推行注冊制的條件逐步具備,將選擇適當時機全面推進注冊制改革,著力提升資本市場功能。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