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P2P的標簽 陸金所IPO還有什么故事可講?
7 月下旬,有傳聞稱陸金所被最早將于今年年內上市。8 月 10 日,陸金所被傳秘密遞交赴美上市申請。當事人一貫的不予置評沒能抑制外界的好奇心,關于此次 IPO 的各種猜測已經甚囂塵上。
為什么是現在?
陸金所最早創立于 2011 年 9 月,于 2012 年 3 月正式上線運營,雖然起步比拍拍貸晚了 5 年,這家背靠大樹的網絡借貸平臺還是站上了互聯網金融的東風,一躍而起成為了國內知名的 “P2P 大王”。盡管有悖于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最初類資產證券化平臺的構想,陸金所仍快速崛起,其業務規模甚至在 2015 年超越了美國老牌 P2P 平臺 Lending Club。
而之后,與 P2P 若即若離的尷尬關系和時不時 “被上市” 的傳聞成為了籠罩在陸金所身上解不開的兩個謎團。
早在 2014 年 5 月,陸金所就被傳將以 1000 億元估值分拆上市,可消息隨后被 CEO 計葵生否認。
2015 年末,計葵生表示陸金所最快于 2016 年下半年啟動在港交所上市,且得到了平安集團 CFO 姚波的證實,之后又被爆或于 2017 年一季度遞交赴港上市申請。但后來上市一事似乎一度被擱置。
直到 2018 年,多家金融科技公司掀起赴美上市潮,經歷 C 輪融資的陸金所也身價暴漲,估值一度達到 394 億美元,上市一事又被拿到臺面上討論,且傳得有鼻子有眼,“2018 年上半年在港交所上市,最高募集資金 50 億美元。” 可當年直到匯付天下港交所敲鐘成為移動支付第一股,點牛、微貸網、品鈦、360 金融等公司赴美 IPO 塵埃落定了,陸金所仍然沒有要上市的苗頭。
究其原因,與國內對互聯網金融的政策逐漸收緊是分不開的。2015 年 3 月,許是提早覺察出監管動向,陸金所磨刀霍霍向自己,開始主動剝離 P2P 業務,直到 2016 年年底,P2P 業務由陸金服獨立運營。此后,長期野蠻生長的 P2P 行業進入聲勢浩大的暴雷潮,其中不乏百億級頭部平臺中招。到 2019 年 7 月,陸金服也徹底退出了 P2P 業務。
此外,陸金所代銷資管計劃 2017 年、2018 年連續多次踩雷逾期項目引發大規模投訴和集體維權,對陸金所乃至平安集團的商譽都造成了較大的損害。直到 2019 年 8 月,仍有暴雷資管項目投資人前往平安總部拉橫幅維權。此時上市,顯然不是明智的選擇。
時間來到 2020 年,P2P 行業風險出清,平臺全面清退,陸金所開始轉型提供金融資產交易信息服務,并拿下一塊重量級金融牌照——平安消費金融公司獲準開業,在金融版圖上,陸金所終于有新故事可以講了。
也有業內分析人士向動點科技表示,陸金所此時上市的另一重原因在于風投持有時間太長,急于變現退出。
為什么是美國?
就在京東數科進入科創板上市輔導期、螞蟻集團官宣謀求 A+H 同步上市,TechFin 巨頭第一股唿之欲出的節點,陸金所卻被傳出遞交赴美上市申請。業內普遍猜測選擇美國上市是為了服務陸金所國際化的發展戰略,有知情人士透露,陸金所的許多投資者和債權人都在紐約。
可在美國資本市場門檻漸高、境內上市政策放寬、科創板制度設計逐漸完善的大環境下,中概股回歸已成為大趨勢。
并且,2017 年~2019 年期間集中赴美上市的一批金融科技股表現并不好,除了先在國內被立案后被納斯達克停牌的點牛金融之外,小到愛鴻森、大到拍拍貸、趣店、品鈦在內的 10 多家金融科技股都已跌破發行價、市值縮水嚴重,當中更有一半以上的公司股價跌至 1 美元以下,走到了退市的邊緣。國外投資者對于互聯網金融顯然已經不再看好了,即使陸金所已然退出了這塊業務,恐怕短時間內也無法改變資本市場的認知。
表面上看,平安集團這棵大樹下的陸金所就像一只反射弧超長的鳥兒,做什么都慢了一拍。在金融科技概念股的紅利期因為各種原因錯失了機會,而同類企業在西方資本市場遇冷時它卻顫巍巍地準備試水。
對此,經濟學家、新金融專家余豐慧教授有著不同的觀點。
“雖然眼下美國對中概股加緊審查,美國財政部長也表示,不符合美國會計準則的中國企業 2022 起將被退市。但實際上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因為美國的會計準則實質上也是國際通用的規則,要求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遵守這種會計準則合情合理,無論是從公司法和會計法角度出發,都應該嚴格執行。如果不符合規定,對于公司來說永遠都是個隱患。
而且近年來,港交所 A 股化的傾向加強,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漸下降,所以港交所上市的影響力也會下降。實際上今年選擇到美國華爾街上市的公司去年同期多了好幾倍。因此我認為像陸金所這樣的金融科技公司到美國上市反而是一個機會。
“總的來說,陸金所到華爾街上市,并不是一個被動的選擇,反而可能倒逼公司把自己信息披露做真實,使財報等更符合國際會計規則的要求,或者說更加規范,可以促進公司內部治理上一個新臺階。”
募集資金怎么用?
知情人士透露,陸金所此次 IPO 計劃募集資金 20 億美元。雖與先前傳言的 50 億美元相差較大,但這個數字依然讓今年之前上市的十幾家金融科技公司望塵莫及。
其中,只有 2017 年上市的趣店、拍拍貸、樂信、融 360 募集資金超過 1 億美元。彼時,金融創新的風口還沒有過去,西方資本市場對來自中國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尚有青眼。到了 2018 年,即使是號稱金融科技巨頭第一股的 360 金融,當年的 IPO 規模也只有 5100 萬美元。
IPO 募集到的資金怎么用?拍拍貸、融 360、趣店在當時的招股書中基本都提到了研發運營、市場拓展、投資并購等方面。這些用途對業務版圖無限擴張的對陸金所來說當然也必不可少,只是除了這些,陸金所恐怕還有另一重考慮。
雖然名義上已徹底退出了 P2P 業務,陸金所仍沒有完成存量業務的消化,點開陸金所官網網貸一欄,仍有年化收益 8.4%,投資期限 3 年的超長標的顯示已售罄,但未全部到期。
按照網貸定期產品的規則,借款人的還款日期不會提前,要完成存量清理,平臺只有與出借人協商提前兌付。在以往退出平臺的所謂兌付方案中多為打折兌付等另出借人普遍難以接受的方案,且多數出具方案的平臺也并沒能如約兌付,最終以非法吸存等原因被立案。
雖然在出借人的想象中,平安集團的背景如同令人心安的信用背書,陸金所必不至淪落到經偵介入的境地,但實際上,陸金所處境的確有點尷尬。
上述行業人士指出,拿平安集團的錢去填補陸金所的虧空,從法理上講不通,且很有可能被小股東投訴,“最好的辦法還是陸金所自己消化掉,這樣問題最小。”
這樣一來,不免有人猜測,陸金所是不是要用 IPO 募集到的資金去兌付 P2P 出借人的出借資金。
在國內,拿上市募集資金去還債這條路基本是被堵死了,早在 2016 年 6 月,中國證監會就明確規定 “募集配套資金不能用于補充上市公司和標的資產流動資金、償還債務”。
而美國證監會對于這塊的規定還不明朗,且有過美股上市公司將所籌資金將用于償還債務的先例。
2020 年,陸金所 9 歲了,除了處理好跟 P2P 剪不斷理還亂的詭異關系,也該思考怎么憑借金融科技向資本市場講出新故事了。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