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半年IPO市場觀察:疫情未改新股常態 募資額同比翻番
監管和市場機構針對疫情因素所做出的多項工作,在保證上半年新股市場正常運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隨著新三板精選層打新的即將開啟以及創業板改革項目的啟動受理,或有更多IPO項目及募資規模將在2020年下半年落地。
2020年的新股發行市場不尋常。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對今年的新股市場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但新股發行、審核的常態化運作仍然讓今年上半年的新股發行數量達到了128只,而合計募資規模也達到了千億量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Wind數據發現,按照發行日統計,截至今年6月30日,今年上半年國內資本市場已實施及未實施的IPO合計規模已達1436.28億元,同比去年增長超過1倍。
從省份分布來看,其中北京、廣東、江蘇、浙江、上海成為貢獻IPO募資規模最大的前五大省、直轄市;從行業分布看,鐵路運輸、計算機通訊、醫藥制造、電氣機械、專用設備制造成為了上半年IPO市場最吸金的五大行業。
而從板塊構成來看,科創板成為了構成新股發行規模的重要主力,統計顯示,在上半年首發規模排名前20名的項目中,來自科創板的項目多達10家。
在業內人士看來,監管和市場機構針對疫情因素所做出的多項工作,在保證上半年新股市場正常運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科創板項目的不斷增加也提高了上半年新股市場的活躍度。
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新三板精選層打新的即將開啟以及創業板改革項目的啟動受理,分析人士預計或有更多IPO項目及募資規模將在2020年下半年落地。
線上化的助推
需要注意的是,疫情似乎并沒有沖擊到今年IPO市場的常態化運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Wind數據統計發現,IPO市場在2020年創下的1436.28億元的募資規模,較去年的611.57億元已經同比實現了高達134.85%的增長。
“這個募資規模說明IPO市場整體上幾乎沒有受到疫情任何沖擊,這個結果可謂并不容易。”一位接近監管層的投行人士表示,“因為正常的IPO程序涉及許多材料的報送、補充、簽批以及面向投資者的路演、溝通等,這些活動都是涉及聚集活動的,通常來說確實會對IPO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在業內人士看來,2020年上半年IPO規模不降反增的主要原因來自兩個方面,其中之一便是IPO相關程序的線上化改革。
“從疫情剛開始,無論監管部門還是機構,都考慮到了不能讓融資市場受到疫情沖擊,所以很多能放到線上的溝通、會議基本上都線上化了,甚至不少公司也通過線上的方式舉辦上市儀式。”上海一家上市券商投行經理指出,“這種及時的應對一定程度上保障了IPO市場的正常運行,否則也不會在上半年實現了這么多的規模。”
事實上,早在今年2月份,證監會就公開表態疫情防控不會干擾新股發行常態化,而如今新股市場的千億規模的放量佐證了此前監管部門的表態。
“雖然出現了疫情,但是上半年的審核效率并沒有下降,很多溝通是通過網絡、電話、電子郵件等非現場方式開展的。”上述接近監管層的投行人士稱,“但這些溝通方式也并沒有影響到相關的審核、發行以及上市進度,有時候效率反而更高了。”
不同月份的首發數據似乎也證明IPO市場在“疫中”效率的未降反升。
數據顯示,春節過后的IPO首發家數呈現出逐月遞增的狀態,其中2月-6月5個月逐月的IPO家數分別為16家、17家、23家、22家、29家。
“這說明疫情對新股市場的影響也在不斷消退,而新股市場的活躍程度也在逐月提高。”上述接近監管層的投行人士稱。
科創板的發力
另一原因則被認為和科創板的持續力推有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數據發現,科創板為今年上半年的IPO市場貢獻了多達50個項目,占上半年首發項目總數的39.06%,合計募資規模達530.89億元,同期中小板、創業板分別僅有114.33億元和179.76億元。
“這主要和科創板逐漸從試點步入常態化有關,之前不少券商為了籌備科創板準備的項目基本上很多也在這一段時間落地了。”一位接近交易所的投行人士指出,“而且考慮到注冊制的因素,投行也更有積極性來推科創板的項目。”
另據記者統計發現,科創板項目往往也具有較大的募資規模。
數據顯示,上半年IPO募資規模排名前20的項目中,多達10家是科創板公司,其中募資規模前三的科創板公司分別是募資45.19億元的石頭科技(374.500, 5.51, 1.49%)、募資43.13億元的華潤微(41.930, 0.66, 1.60%)以及募資達25.31億元的天合光能(16.790, -0.15, -0.89%)。
此外,上述50家科創板公司的平均募資規模為10.62億元,也遠遠高于中小板的7.15億元和創業板的5.29億元。
“雖然監管層可能對科創板的募資規模也會有一定的窗口指導,但科創板在定價上更加靈活,不受到目前傳統市場板塊的限制,所以整體規模還是彈性更高,這也是科創板更多的貢獻首發規模的原因。”上述投行經理表示。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科創板的IPO項目規模未必能一直保持這樣的節奏。
“因為科創板剛剛開板不到一年,初期可能會上許多之前準備的項目,但是因為科創板對企業的所處行業、技術等指標要求并不低,未來是否能夠持續有這么多的上市資源,并不確定。”上述接近交易所的投行人士指出,“如果科創板發行的溫度降下來,也會對后期整體的IPO市場規模帶來一定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IPO市場上半年募資規模的同比猛漲,也和京滬高鐵(6.240, 0.04, 0.65%)這一巨無霸項目的選在今年1月份發行有關,僅這一個項目募資規模就多達306.74億元,占比達上半年IPO募資總規模的21.36%。
分化的投行盛宴
2020年新股市場的活躍,也成為了中介機構們的一場盛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今年資本市場的IPO合計為證券公司投行業務貢獻的保薦承銷費用高達66.60億元;此外產生的審計費、信披費和法律費分別合計達10.54億元、6.12億元和5.43億元。
數據顯示,科創板在上述中介費用中均占據了較高的比例。
例如科創板項目產生的保薦承銷費高達30.17億元,幾乎為全市場保薦承銷總費用的一半,此外其產生的3.99億元會計費和2.2億元法律費也均為各板塊產生費用中最高的一部分。
“這說明對于中介機構來說,科創板項目有著更高的費率,這也會激勵這些機構更多的開展科創板項目。”一位從事IPO業務的審計人士表示。
雖然2020年上半年繁榮的IPO市場帶來了豐厚的中介收入,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券商都有條件分享這場紅利。這是因為,上半年開展了IPO發行業務的券商一共僅有44家,占全行業總數的33.08%。
此外,不同券商在IPO業務中的分化也非常明顯。
例如統計顯示,上半年承銷項目(含聯合承銷)大于10個的券商只有三家,分別是中金、光大和中信建投(37.870, 0.40, 1.07%),同時承銷不低于3個IPO項目的券商總共也不超過11家,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共有多達27家券商上半年所承銷的IPO項目數量不超過2家。
“一方面是好項目越來越難拿了,頭部券商的競爭優勢更大,另一方面科創板等也加大了對券商跟投要求的考核,這讓許多中小券商難以在投行業務中展業。”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伴隨著下半年精選層的開板以及創業板注冊制改革的持續推進,不排除一些中小券商投行業務將有更大的發揮余地。
“因為精選層和創業板將不斷的落地,所以預計IPO市場規模有望在下半年有持續放量的可能,因為新股的賽道被拓寬了,市場整體的募資規模有望進一步被推高。”上述接近監管層的投行人士表示,“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中小券商可能會有一個比較快的發展期,特別是創業板、精選層當中的一些小項目,這些項目可能之前沒法通過大券商的立項,但是在注冊制改革進一步體現市場包容度的背景下,這類項目有可能成為中小券商的機會。”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