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基金發行首日 “日光”“比例配售”重現
6月10日開始發行的首批可投新三板基金產品之一——華夏成長精選6個月定期開放受熱捧,募集規模超過30億元,并提前結束募集,后續將啟動比例配售。“日光”“比例配售”重現。“這反映了市場對新三板投資的熱情。”市場人士說道。
一年前,首批科創板主題基金獲批設立,懷著對科創板的關注和期待,投資者紛紛攜資金入場,產品發行之初頻頻上演“一日售罄”場景。一年后,伴隨資本市場又一次制度創新應運而生的新三板基金,蘊含哪些投資機會?投資者應了解哪些新三板基金的核心情況?
近日,記者聯系到第一批發行新三板基金的基金公司、多位新三板領域專家和券商人士,向投資者揭秘新三板基金創設的意義及獲取超額收益的投資邏輯。
打新和賺取估值差
“如果您還夠不到新三板精選層投資門檻,投資者們,您可以購買新三板主題基金了!”記者昨天的朋友圈幾乎被“首批可投新三板基金發行”的相關信息刷屏了。在與身邊代銷基金機構人士交流后記者發現,此次第一批5只新三板基金開賣的熱度不亞于一年前的科創板主題基金。截至發稿,記者了解到,首批5只新三板基金的首日發售情況十分可觀,市場熱情較高。
在宣傳新三板基金時,某代銷機構工作人員朋友圈著重向投資者提示了兩大問題:一是新三板基金想賺的是什么錢?二是投資者是否了解該產品的風險等級以及如何正確配置?
公募基金進軍新三板精選層是公募市場的一頁新歷史,與5年前的新三板專戶產品不同,這次基金公司在產品設計上更加謹慎,投資配置風格也各有差異。
總體來看,產品在新三板投資中的收益來源主要有兩個:新三板打新收益和參與新三板精選層投資賺取估值差。
打新新三板精選層,有望成為精選層投資的重要收益來源之一。
華夏基金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三板創新層掛牌公司完成公開發行(IPO)并進入精選層,將帶來打新增強收益的機會。華夏成長精選6個月定期開放產品成立初期對精選層的投資就將以打新為主,控制風險,賺取可能的估值差,提高周轉率。”根據安信證券測算,中性假設下首批擬精選公司打新收益率或在4%至17%之間。
另據《證券日報》記者獲悉,精選層網下發行比例不低于60%且不高于80%,配售對象向機構投資者傾斜。而由于初期打新賬戶較少,公募基金打新中簽率有望顯著超過主板市場。
參與新三板精選層投資賺取估值差則是新三板基金收益的另一個來源。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5月29日,已申報精選層的44家新三板公司2019年平均收入增長率13.1%,平均歸母凈利潤增長率37.9%,算數平均PE為26.48倍,發行底價對應2019年PE平均值僅15倍。盈利方面,超過50%的新三板精選層輔導公司的凈利潤在5000萬元以下,但是從盈利質量(ROE)上看,ROE超過20%的公司占比達到31%,高于科創板和創業板。
華夏基金相關人士分析稱,發行底價對應2019年PE僅為15倍,遠低于創業板和科創板估值水平,一旦發行成功后有望出現較大估值套利空間。另外,富國基金對記者稱:“從精選層轉板上市的標的還有望獲得估值水平提升,精選層向滬深交易所轉板期間,流動性有望進一步提升,從而帶來估值抬升。”
東北證券(8.140, -0.02, -0.25%)研究總監付立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新三板的投資邏輯,我們要重視系統性的整體紅利帶來的溢價。從新三板基金發行來看,此次產品的資金流入對新三板深改意義重大。機構參與者對新三板市場結構、投資風格及新三板市場長期持續發展都非常重要。同時我們鼓勵更多的投資者能參與到新三板基金投資的行列,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跨市場投資分散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首批新三板基金均是跨市場混合型基金,15%至20%投資于新三板精選層,其余資金將聚焦科創板、中小創、主板等成長股。招商基金對記者表示:“跨市場投資,既能夠分享新三板歷史性的投資機會,還能把握A股和港股市場上更豐富的優質成長企業價值,有助于捕捉多元化的收益來源,分散風險。”
“我們不會放過一個好的成長股,從多板塊進行選股,使投資者分享到整個市場成長股盈利增長的收益。”某只新三板基金擬任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
從風險的角度來看,曾經火爆市場的新三板專戶產品在流動性不足的困境中掙扎許久,時隔5年后,首批投資于新三板的公募產品的基金經理將如何看待這個老話題?
華夏基金對記者表示:“自2019年10月25日新三板改革啟動后,其流動性已經開始改善。我們在參與新三板投資時,也會特別關注標的的流動性問題,以流動性的真實變化為核心跟蹤要素,嚴格控制投資新三板‘精選層’的比例。根據產品具體規模和流動性的釋放節奏,靈活把握,流動性好,則多投,流動性不好,則少投。”
記者從代銷機構人士處了解到,在銷售首批新三板基金產品時,代銷人員十分注重對投資者的風險提示,普遍能引導投資者正確配置,并建議投資者在投資新三板基金之前仔細閱讀基金信息披露文件,全面認識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和產品特性,并充分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謹慎做出投資決策。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