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坤物業赴港上市通過聆訊 IPO綜合實力幾何?
近年來,內地房企分拆物業赴港上市的熱潮始終不減,于去年7月上市未果的燁星集團,在今年1月31日再度遞表,26天后,燁星集團通過上市聆訊,離正式掛牌上市又近了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與大多數物企上市名稱均采用品牌名做法不同,北京鴻坤瑞邦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下稱“鴻坤物業”)為赴港上市,采用的是于境外注冊的控股公司燁星集團,鴻坤物業為運營主體。2月25日晚,鴻坤物業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這是繼興業物聯(09916.HK)之后又一家順利通過的內地物管企業。
那么,鴻坤物業第二次IPO會成功嗎?對母公司依賴性較強這一通病是否會影響其未來發展?在物業管理市場化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鴻坤物業的綜合競爭實力幾何?
公開資料顯示,鴻坤物業曾于2018年8月-12月間在新三板短暫上市。而對于時隔兩年改道香港,鴻坤物業解釋稱,“是為了增加與國際投資者和全球市場的接觸,對自身業務發展有利。”
體量較小 凈利潤增速呈下滑趨勢
目前,中國內地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物業公司已經有19家。業內人士認為,物業管理行業作為資本的“新寵兒”,近年來備受資本青睞,是一個成長潛力巨大的行業,擁有萬億級的市場空間。
當下,物業管理已經進入到漸拼規模的階段,若對比其他“標桿”物業管理企業,在綜合實力上鴻坤物業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2019中國物業服務百強企業名單》上,鴻坤物業位居48名。同時,根據今年1月10日,克而瑞發布的國內首份《2019年中國物業服務企業管理規模榜TOP50》來看,TOP前50強里并未出現鴻坤物業的身影。
事實上,相較已上市的碧桂園服務、綠城服務及保利物業等頭部物管企業,“體量較小”的鴻坤物業目前實力仍差距懸殊。據招股書顯示,2016年-2018年及2019年前八個月,鴻坤物業收入分別為1.17億、1.92億、2.51億及1.75億元(人民幣,下同);凈利潤分別為1755萬、3557萬、3722萬和2063萬元,期間凈利同比增速分別約為103%、5%、-22%,呈現逐年下滑趨勢。
對比來看,綠城服務、碧桂園服務、保利物業2019年上半年分別收入36.63億元、35.16億元、28.22億元,凈利潤2.3億元、8.3億元、3.21億元,期間凈利同比增速7%、72%、49%,呈現不斷上升趨勢。
“其實,無論從業績還是規模來看,對比國內頭部物管企業,鴻坤物業目前都還不具備競爭優勢,當下,鴻坤物業在行業內市場認知度仍較低,業務集中京津冀地區,在管面積、擴張范圍均較為局限,目前公司更多精力也還是在解決自身短板這一塊。”財經評論員嚴躍進向《企業透明度報告》表示。
他認為,雖然目前不具競爭優勢,但鴻坤物業此次若成功上市,將有助于其提升市場認知度,通過上市,獲得資本市場資金,未來在開展物業并購時,壓力相對較小,同時,在今年較為寬松的經濟環境下,內地物管企業赴港上市更容易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
針對公司未來發展方面,鴻坤物業總裁辦助理單鳳香并沒有回應《企業透明度報告》相關問題。
行業通病:過度依賴“自家地產”
招股書顯示,鴻坤物業目前主要有三類業務:物業管理服務、物業開發商相關服務、增值服務。其中,物業管理服務業務(住宅+非住宅物業)收益占比超60%,是收入的主要來源。
事實上,和大多數分拆上市的內地物業股一樣,自2004年正式運營以來,鴻坤物業對鴻坤集團的依賴一直居高難下,這也意味著其未來的發展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母公司。
首先,從物管面積上看,據招股書,截至2019年8月31日,鴻坤集團開發交由鴻坤物業管理的物業占總收益面積為480萬平方米,占比99%。此數據在2016年-2018年則分別約為290萬平方米、370萬平方米、450萬平方米,占比分別達100%、100%、99%,一直居高不下。
其次,營業收入上看,2016年-2018年及2019年8月31日止,從鴻坤集團開發的物業獲得收益分別約為1.17億元、1.9億元、2.47億元及1.73億元,分別占總收益的100%、99%、98%及98%。同時期,鴻坤集團作為最大客戶,為其貢獻收益分別約4040萬元、7470萬元、9120萬元及5930萬元,分別占總收益約35%、39%、36%及34%。
對于過度依賴母公司,鴻坤物業曾在招股書中解釋稱,“在房地產行業,物業開發商傾向委聘旗下物管公司管理其物業乃屬普遍現象。因此,行業中開發商成為最大客戶,并貢獻大部分收益是正常現象。“
此外,鴻坤物業來自第三方物業開發商的毛利率則為個位數。招股書顯示,截至2019年8月30日,這一數字為5.8%,同比下滑0.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在“核心業務”物業管理服務業務上,來自鴻坤集團的毛利率則基本上保持40%左右高水平。
“從當前大多數分拆上市的物業公司來看,他們現在都存在過度依賴母公司的情況,這是一個行業通病。但未來物業公司若要占據行業地位,就需要更加聚焦于發展層面,一方面是推進開發業務,另一方面是要積極提升自身物業收購能力。同時,在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應更加重視社區物業管理服務。”嚴躍進向《企業透明度報告》表示。
此外,香港國際證券一位券商分析師表示,過于依賴母公司提供的開發物業,母公司開發新物業的能力及經營的任何不利發展,或會影響物業公司獲得相關新物業管理合同的能力。因此,尤其是在當前房地產行業馬太效應明顯的情況下,建議物管企業能夠盡早地積累獨立開發業務能力。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