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這個證券市場雖然早在2001年就已存在,但只有2013年擴容后的新三板才是今天廣為人知的“新三板”。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開展了如火如荼的全國股份制改造,國家體改委發起創建了STAQ系統、人民銀行發起創建了NET系統這兩個基于計算機網絡進行證券交易的場外市場。
由此在全國形成了上海、深圳兩個證券交易所和STAQ、NET兩個計算機網絡構成的“兩所兩網”的證券交易市場格局。
由于多方面原因,1999年,兩個系統停止了運行,需要有一個市場來承接原掛牌公司的股份交易。
同時,從滬深交易所退市了的公司,也需要解決其股份交易問題。
2001年,由中國證券業協會出面,協調部分證券公司設了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被稱之為“三板”,專門用來解決“兩所兩網”退市公司的股份交易問題。
我們猜測,這一時期的三板掛牌,是沒有敲鐘儀式的。一家企業剛被主板敲了喪鐘,自動進入三板,誰還會再去三板搞個掛牌敲鐘儀式呢?
2006年,三板市場迎來了第一次擴容,在承接“兩所兩網”退市公司的基礎上,允許“正常公司”來此掛牌,但對范圍作了嚴格限制,只接受注冊在北京中關村(9.740, 0.01, 0.10%)科技園區的企業,比如久其軟件(5.910, -0.09, -1.50%)。這一時期的三板被理解為“中關村代辦股份報價轉讓系統”。
由于允許“正常公司”掛牌,不再只是承接“兩所兩網”退市公司,所以用名字作了一個心理劃斷,以前的叫“老三板”,之后的叫“新三板”。
股票代碼也進行了區別,“兩所兩網”退市公司以“40”開頭,正常掛牌公司以“43”開頭。
正常掛牌公司,人家首次是踏入證券市場,需要搞一個掛牌儀式的。
不過,這個時候新三板依然只是承接“兩所兩網”退市公司和吸納特定區域企業掛牌的證券市場,實力非常有限。
原本以為敲完鐘就能融到資的企業家們,發現融資并不是那么的容易,很多開始抱怨了,認為是新三板制度不合理,包括投資者門檻太高、交易方式不靈活、沒有進行分層、不能公開發行等。
從此以后,新三板話題就從“擴容”過渡到了“改革”,新三板改革成為熱點題材。
2014年8月,新三板引入做市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市場的活躍度,流動性有所改善,但新三板交易活躍度還是遠不及主板市場。
2016年5月,新三板分層方案落地,推出了基礎層和創新層。
2018年1月,新三板出臺重要改革方案,重點是引入了集合競價機制,但并非連續集合競價。
脫離我們預期的是,新三板掛牌企業并未隨著一系列改革而增長。
2017年,總掛牌數量還在增加但新增掛牌減少,總掛牌數量從2016年末的10,163家增長至2017年末的11,630家,新增掛牌企業2177家,而2016年為5090家。
2018年,總掛牌數量減少、新增掛牌萎縮、摘牌大幅增加,總掛牌數量從2017年末的11,630家減少至2018年末的10,691家,只新增掛牌企業581家,說明當年摘牌了約一千五百家企業。
2019年與2018年情況相似,在只剩兩個交易日的2019年,總掛牌數量從2018年末的10,691家減少至2019年末的8,953家,新增掛牌企業只有253家,接近兩千家企業摘牌。
三四千家摘牌企業中,估計只有一兩百家屬于極少數幸運者是因為轉到主板上市而摘牌,其余的絕大部分企業,主要還是因為掛牌效果不及預期,其中最主要又是融資問題。
我們要反思,掛牌企業未能按預期融資,能把主要責任推給交易市場嗎?
我們要搞清楚一個事實,就算在執行讓新三板企業夢寐以求制度的滬深交易所,三千多家上市公司,一年能在證券市場進行融資的,一般也就三五百家吧?
在主板(含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市場,每年也有80%的企業未在證券市場融資。
總體質量不及主板公司的新三板公司,哪怕是在有完美制度的交易所,也不能實現都融到資或大部分融到資。
能否融到資,第一位要素還是企業自身質量,證券交易所只能起到擴大影響、信用背書等輔助作用。
在創投機構遍地飛的當今,未上市企業只要質量尚可,都被創投機構爭相熱捧,一樣能實現股權融資。
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后,肯定會或多或少給融資帶來幫助,能讓更多投資者知曉有這么個企業,能讓企業的信用得到更多背書。哪怕是從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掛牌新三板也會被額外重視吧?
事實上,也有一批質量較好的企業,在新三板成功實現了融資。
就在這周五,新三板做出了最重大改革,設立了具備主板功能的精選層,降低了投資者門檻,基礎層、創新層、精選層分別降為200萬元、150萬元和100萬元,引入了公開發行制度等,引入了連續集合競價交易機制,公募基金有望入市等。
毫無疑問,這對新三板屬于超級利好,甚至,都有希望把新三板建設成為一個標準的主板市場。
但我們企業和企業家也要有清醒的認識,企業自身質量還得靠自己來提升,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就算被送入主板市場,也很難實現企業的預期目標,況且,改革后的新三板,總體而言與主板市場還是有一定差距,比如在投資者門檻方面。
企業和企業家的主要精力應該放在打造屬于自己可控的核心競爭力,證券市場一般只能起到錦上添花的輔助作用,我們還得努力,不然再利好改革對我們意義都有限!
掛牌敲鐘與拜佛敲鐘不一樣,拜佛敲鐘以后想獲得的是運氣變好,而掛牌敲鐘只是獲得了一個更好展示自己的機會,會讓強者顯得更強、弱者顯得更弱,指望僅通過掛牌這一外力就能帶來巨大利好改變是不現實的。
敲鐘應該讓我們變得更加清醒和堅定而不是膨脹和僥幸!
(
掛牌上市:www.kuaizhong.com.cn)
前海中天資本版權聲明: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