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新股上市次日破發 你還敢閉眼打新嗎?
此次科創板的改革中,推行了一系列市場化措施。新股發行上市審核,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啟用機構投資者詢價機制,同時創新交易機制。這使得,新股上市后市場能夠更快地形成價值回歸,價格發現功能更高效。但同時,科創板企業基本面情況復雜、投資風險大、投資能力要求高等特點也更加凸顯。
股價表現分化加劇、新股上市后整體漲幅回落,整個市場似乎都在等待著首例科創板破發的到來。
就在11月6日,上市僅6個交易日的昊海生科(90.650, 0.80, 0.89%)開盤報在88.53元/股,跌破發行價(89.23元/股)。而上市僅兩個交易日的久日新材(65.910, -0.44, -0.66%)開盤后不久便下探至66.01元/股,跌破發行價(66.68元/股)。科創板破發就此產生。但破發在A股并不是新鮮事物。在2009年至2012年實行市場化發行后,就出現過新股“破發潮”,更有多只新股因有效詢價不足而發行失敗。
中信建投(22.570, -0.27, -1.18%)資本市場部行政負責人陳友新認為,新股上市后有漲有跌,才能真正結束“博傻”式打新,促進投資者真正關注公司價值本身。更進一步來說,也能更好推動各項市場化改革措施的真正落地,保障注冊制改革的效果。
更多市場人士還指出,破發之后,更重要的是市場信心與監管定力。
閉眼打新很危險
11月6日,科創板2只新股盤中跌破發行價,引發市場極大關注。在當天盤中出現破發時,陳友新如此回應道。
對于此次科創板出現破發,市場其實已有預期。申萬宏源(4.850, 0.01, 0.21%)研究所新股策略首席分析師林瑾一直監測著新股定價和上市表現。她表示,從二級市場近期整體表現來看,當前市場博弈的熱度逐漸降溫,游資炒作趨于謹慎,題材概念股行情持續性較差。而新股與次新股一般都是高風險偏高資金配置的標的,在現有的環境下,新股走勢難免也會受到沖擊。
除此之外,林瑾還表示,10月以來科創板新股發審節奏進一步提速,市場也普遍預期未來兩月新股發行保持高效。伴隨新股稀缺性的下降,新股上市溢價水平理論上也會受到制約。而從當天破發的2只新股來看,發行的絕對價格相對偏高。根據她的監測和統計,科創板新股首月表現中,高價股往往因不受游資青睞而漲幅偏低。
事實上,這并非A股市場第一次經歷“破發”。
2011年度,A股整體呈震蕩下行態勢,上證綜指從年初的2825點下降到年末的2199點。但IPO市場依然火爆,全年共發行新股276家,發行數量僅次于2010年度。然而由于市場整體低迷,一輪又一輪的新股“破發”潮幾乎貫穿全年,新股發行市盈率較2010年度顯著下降。在破發潮沖擊下,部分新股發行市盈率逐漸下降到了30倍以下。
而進一步讓市場對發行定價提高關注的,是A股歷史上的首次發行失敗案例的產生。
2011年6月7日,由于提供有效報價的詢價對象不足20家,八菱科技(13.100, 0.10, 0.77%)發行中止。這也是A股史上首只“中止發行”的新股。此后,發行定價進一步回落。6月發行的十多只新股中,發行市盈率大幅低于5月,破發情況減少。更趨理性的市場氛圍下,自2011年6月29日至9月8日,連續53只新股上市首日均未破發。但隨后,IPO在2013年被叫停。再恢復時,就啟用了23倍市盈率的新股發行規定。
“前一次出現新股破發時,當時很多市場觀點認為是新股發行的‘三高’和‘超募’,導致了新股破發甚至行情低迷。這其實是本末倒置。是行情影響了新股的表現,階段性地出現了破發。但很遺憾,上一次市場化定價最終還是止步了。”有市場人士直言道。
在諸多市場人士看來,伴隨23倍市盈率限制規則而形成的一二級價差,是隨后出現新股炒作的根本原因。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分析稱,在23倍市盈率的新規則下,新股定價遠低于二級市場價格,這留給投資者巨大的博弈空間和差價收益。“這肯定會導致投資者盲目打新、瘋狂炒新。過度投機的氛圍下,新股上市后必然拉出N個漲停,這個紀錄甚至一度飆到30多個漲停板。人為管制新股定價,這是制度的扭曲。”
在陳友新看來,新股破發出現的最大意義,就是讓市場真正意識到要為自己的投資決策負責。
信心定力是關鍵
“我們不能只在上漲的時候推行市場化;在下跌的時候,更要堅持市場化。各方要保護的是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而不是保證股價只漲不跌、投資只賺不賠。”陳友新直言,正確理性認識破發、對市場化改革抱有信心很關鍵。
此次科創板的改革中,推行了一系列市場化措施。新股發行上市審核,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啟用機構投資者詢價機制,同時創新交易機制。這使得新股上市后市場能夠更快地形成價值回歸,價格發現功能更高效。但同時,科創板企業基本面情況復雜、投資風險大、投資能力要求高等特點也更加凸顯。
董登新分析道,科創板運行初期,由于股票供給少,市場對板塊預期太高,出現短期股價高估的情況,這是非常正常的。拐點就會出現在破發之時,市場熱情就會冷靜很多,新股的定價會回歸理性。但市場化定價的過程,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定價下行之后,一二級市場的價差又會出現,投資者重回博弈場,新股的定價又會再次走高。
“短期內,肯定會出現一些放棄申購的情況。我最擔憂的就是此時市場情緒會被放大,最終導致監管出手干預。在一段時間內,新股定價還會因為供給、市場情緒等呈現‘蹺蹺板’效應。但市場化機制就是在這種‘觸發-顯效’的自我循環中發揮約束作用,這也正是改革需要的效果。”董登新強調。
林瑾也表示,從近期詢價情況看,或已有部分機構主動放棄網下詢價,比如,參與聯瑞新材報價的配售對象數量高達4710家,為今年以來的峰值,但僅隔一日,參與三達膜報價的配售對象數量便回落了101家。
她還預計,未來機構報價可能更趨謹慎,由單純追求“入圍”演變成逐漸融入“價值”理念,會更多關注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估值的合理性、預留的上市空間等。同時,新股發行詢價的市場化程度將會進一步提高,參與詢價的投資者數量可能因股而異,進一步分化。更長期來看,伴隨供給的不斷增加,二級市場對科創板新股也將更加“挑剔”,比價效應會更加突出,價值投資由此逐步成為科創板主流邏輯。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