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頭版頭條評論:十歲創業板 改革再出發
十年前的今天,首批28家公司齊聚深圳敲響開市鐘,宣布創業板正式啟航。從1999年提出構想到2009年呱呱墜地,創業板的問世花了整整十年時間,正應了“好事多磨”這句古話。彈指一揮間,創業板在誕生后十年里迅速發展壯大,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
目前,創業板公司已達776家,占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21%;總市值為5.71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的10.23%。創業板集聚了一批具影響力、競爭力的新興產業公司,在引領產業升級轉型、加速新舊動能轉換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上,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錯位發展,各競風流,創業板定位于創新之板、成長之板,上市公司以“兩高六新”為主。根據目前定位,深市主板為藍籌園地、中小板則志在培育細分行業“隱形冠軍”。這兩大板塊公司構成中,傳統行業比重較大。據統計,創業板超過九成企業為高新技術企業,超過八成擁有自主研發核心能力,超過七成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創新特征明顯,成為名副其實的“高新企業之家”,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呈現出聚集效應。創業板對提高A股的科技含量,乃至對提高中國經濟的科技含量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然,創業板發展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毫無波折的。早期的“三高一超”問題困擾過市場,在前些年市場的非理性狂飆中,板塊內一些公司大股東質押比例過高導致金融風險聚集,都曾引發各方高度關注。好在這些問題最終都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得到了解決。目前創業板市場定價趨向合理,增長潛力明顯增強。
不論是成績還是問題,都已經過去。在競爭加劇、各交易所紛紛以改革創新求發展的大背景下,創業板需要抖落征塵重新出發。十年來,創業板發行上市等基礎性制度沒有大的變化,難以包容日新月異的新經濟發展需求和創新企業直接融資需求,不論是從更大范圍、更高水平上服務國家戰略角度考慮,還是從打造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相匹配的資本市場生態體系出發,完善創業板市場基礎性制度,加快創業板改革、實現新經濟上市的常態化都顯得十分迫切。
今年2月,證監會主席易會滿首次會見媒體時就指出將認真地評估科創板效果,并統籌推進創業板改革。9月,證監會發布資本市場“深改12條”,創業板改革政策大環境日趨成熟。10月8日,易會滿在深圳調研時提出,全力推進深圳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盡快取得階段性成效。
改革要從存量和增量兩方面著手。存量方面,包括再融資、并購重組和退市制度需要完善,日前創業板借殼上市規則已放寬,對于符合國家戰略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資產,允許其在創業板重組上市。只要確保監管有效,放開借殼有利于激發存量公司的活力,為經營不善、轉型乏力的公司輸入新鮮血液。增量方面,引入注冊制值得期待。科創板試點注冊制已經先行一步,各方反響良好。創業板厚積薄發,施行注冊制在技術和制度層面已無任何障礙,應該只爭朝夕,加快推進。
創業板是改革和創新的產物,未來必將繼續擔當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的先鋒,通過完善制度、提升市場包容性、優化市場生態,助力加快建設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