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指數體系快速納入科創板彰顯"中國資產"兩大引力
裝載著中國優質科創資產的“科創板”號輪渡從上海起航,盡管目前還僅僅是在國內巡游并發售,但是來自于大西洋(3.270, 0.02, 0.62%)彼岸的買家已經開始主動為其全球配置進行鋪墊。
北京時間10月10日,明晟公司(MSCI)公告稱,自2019年11月份起,符合標準的科創板證券將可被納入MSCI全球可投資市場指數(GIMI)。另據媒體報道,科創板股票加入陸股通且MSCI完成既定指數納入流程之后,科創板股票將被MSCI中國指數和相關衍生指數納入,屆時科創板股票在指數中的納入因子將和其他A股股票等同。
事實上,國際指數“納A”以及本次準備“納科創板”,體現出來的還是“中國資產引力”。
其一,國際指數巨頭將科創板納入其指數體系的潛臺詞,在于外資有意于投資中國股票;而投資中國股票的內在邏輯,其實是投資中國資本市場、投資中國經濟前景。
如今,全球經濟面臨下行態勢,好資產呈現出明顯的稀缺性。反觀中國經濟,雖然也面臨內外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正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新舊動能轉化趨勢不斷增強,展現出強大的活力和韌性。
9月18日,發改委介紹了當前中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今年1月份-8月份,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4.5%,三產和居民生活用電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0.8%,占社會零售總額比重達19.4%;全國城鎮新增就業984萬人,已完成全年目標的89.5%。
此外,較早前統計局發布了上半年經濟發展成績單:國內生產總值45093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3%;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210億元,同比增長8.4%;貨物進出口總額14.67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9%。
具體到資本市場來看,A股原本就長期具備估值優勢和投資價值,滬市上市公司以占全國注冊企業不到萬分之一的數量,實現全國GDP約三分之一的營收;深市公司近三年營業收入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8.85%。這些公司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
此外,近年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陸續落地,改革紅利逐步釋放,市場韌性得到夯實。科創板更是資本市場深改的“試驗田”,對國際投資者自然具有很大吸引力。投資本就是謀求資產回報,有頭部外資機構直言,“投資有風險,但是不投資中國帶來的風險更高”。如今,國際指數體系在對“中國資產方陣”認真觀摩體會后,快速決定納入科創板,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其二,“中國資產方陣”的吸引力,還在于其背靠我國加速推進的對外開放,以及不斷提升的資本市場的包容性。
近幾年,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取得顯著進展,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多維度的開放格局,且包容性愈發提升:繼開通“滬港通”和“深港通”后,今年6月份,滬倫通業務正式開通;中國三家交易所與德交所集團在法蘭克福合資成立了中歐國際交易所,首支D股在中歐所發行上市……
更令人振奮的是,今年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宣布了11條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將原定于2021年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時點提前到2020年;9月10日,中國證監會出臺了資本市場“深改12條”,提出要加快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開放,同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宣布取消QFII和RQFII投資額度限制。
上述信息也印證了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利人利己”的出發點——我們向外資機構提供舞臺,而其中的有識之士也在渴望著登場,并尋求雙贏。
一位大型外資機構負責人近日與筆者交流時表示,“在未來的五年到十年,我們在中國的‘旅途’將是非常激動人心的,我們希望能夠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一起快速發展”。
是的,如同蘋果在重力作用下砸中了牛頓先生并觸發了其關于“萬有引力定律”的靈感,對于聰明的資金和國際投資機構而言,包括科創資產在內的“中國資產方陣”,或許正是其未來投資靈感和投資業績的重要來源,至少是來源之一。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