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首現縮股案例 武侯高新縮股或為備戰IPO
近日,新三板掛牌且已接受上市輔導備案企業武侯高新發布公告稱,歷時四個月之余,公司縮股股份登記事宜已完成,該重大不確定性影響已消除。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這是新三板實施完成的首例縮股案。2015年4月,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就發布了《關于兩網公司及退市公司股票除權除息、縮股相關事項的通知》。
分析人士表示,新三板公司在掛牌期間實施縮股目的或是為了公司順利IPO和IPO后資本運作。目前,A股“面值退市”公司漸多,這對擬IPO且股本較大的企業無疑是一個警醒,這類企業應未雨綢繆,即使IPO成功后也要盡量避免陷入“面值退市”境地。
每股收益增加
根據公告,武侯高新以現有總股本13.34億股為基數,按5:1的比例進行等比例縮股。縮股完成后,公司總股本減少至2.67億股,總資產、總負債、所有者權益、凈利潤等財務指標不會因縮股而發生變化,但每股凈資產和每股收益會變化。
參考公司2018年合并財務數據,武侯高新的每股凈資產將從縮股前的1.87元提升至縮股后的9.35元,增加4倍;每股收益則從縮股前的0.04元提升至0.18元,增加3.5倍。
2017年4月掛牌時,武侯高新的總股本只有4億股,公司2018年1月完成定增后,總股本躍升至13.34億股,增加2.34倍。公告顯示,武侯高新以每股1.88元發行了9.34億股,其中,公司控股股東成都西部智谷建設開發有限公司以債權的出資方式認購了8.80億股。
由于公司盈利能力趕不上股本的增長速度,武侯高新的每股收益不增反降。財報顯示,定增前,2016年和2017年,武侯高新的基本每股收益均約為0.07元。2018年定增完成后,武侯高新的基本每股收益下降至0.04元,同比下降42.86%。今年上半年,公司基本每股收益為0.02元,去年同期為0.01元。
武侯高新成立于2007年10月,管理約90萬平方米的產業園區(載體)。根據公告,公司同各地政府、知名高校、金融機構、研究機構等單位緊密合作,形成資源優勢和信息優勢,通過發揮落戶園區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利用公司專業化運營管理服務體系,依托園區資源集聚的優勢,形成產業發展良性循環。
武侯高新的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租賃收入和服務費收入。2016年-2018年及2019年半年報,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0.88億元、1.23億元、1.43億元和0.7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34%、39.55%、15.73%和15.75%;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也維持上升勢頭,對應前述報告期分別為2970.41萬元、3412.57萬元、4905.49萬元和2953.37萬元。
或為備戰IPO
談及本次縮股的目的,武侯高新相關人士曾在今年5月對媒體表示,縮股是為了改善公司財務結構,并未提及資本運作。四川證監局官網顯示,武侯高新于7月1日做了上市輔導備案,保薦機構為國泰君安(17.230, -0.18, -1.03%)。
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縮股比送轉股的流程復雜很多,一般不到特殊情況公司不會縮股,比如A股公司為防止‘面值退市’存在縮股動機,但新三板公司沒有這個特殊約定或者摘牌的條款,很多新三板掛牌公司即使股價跌到幾分錢,它也沒有縮股的動力。”
周運南分析,一般公司在IPO前縮股是為了提高每股凈利潤和每股資產凈值,有利于公司未來公開發行時提高股價,同時為上市后轉增股本留有較大空間。對武侯高新的IPO而言,即使成功上市,如果以每股收益0.04元(2018年)和23倍市盈率進行公開發行,發行價僅為0.92元,低于面值無法發行,即使提高市盈率按1元發行,若遇上慘淡行情,二級市場稍有不慎股價就有可能跌至1元以下,不得不面臨著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1元面值而觸發強制退市的風險。而如果按縮股后每股收益0.18元來計算,公開發行價則為4.14元,就基本解決了后顧之憂。
周運南認為,相對于A股市場縮股的復雜性,新三板縮股的流程更為快捷、更為方便,所以武侯高新在掛牌新三板期間提前實施大比例縮股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公司IPO的順利進行和IPO后的資本運作。“這個案例的出現會給未來沖擊IPO的新三板掛牌企業有警示作用,在大比例送轉股的時候,它會謹慎一點。很多新三板公司因為總股本少,會選擇大比例送轉。”
A股“面值退市”公司已從去年的一家增至年內的四家。這對很多“資產重、股本高、每股收益低、行業普通、股東少,但又要沖擊IPO”的企業同樣是一個警示,它們會“未雨綢繆、提前做一些準備工作。”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