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視科技赴港IPO,AI公司上市潮來臨?
本周,曠視科技提交招股書,計劃登陸港交所,如果順利上市,曠視將成為中國AI第一股。
如港股上市成功,曠視科技將成為繼小米和美團之后,第三家同股不同權港股上市公司。目前小米仍股價不振較發行價腰斬,兩天前美團點評才重回發行價。
人工智能技術一直是創業的熱門領域,隨著“領跑者”曠視科技率先披露招股書,業界也得以窺探行業的個中滋味。
“AI四小龍”多數有上市計劃
在業內,曠視科技與商湯科技、云從科技、依圖科技并稱為“CV(計算機視覺)四小龍”——“AI四小龍”。
去年中國計算機視覺應用市場達7.5億美元。從市場格局角度,商湯科技居首,市場份額達23%,其次是曠視科技,為20.6%,依圖科技、云從科技緊隨其后。
其融資能力之強,可謂招股書上一大亮點。截至目前,曠視已經完成了4輪9次的融資,總計融資金額達到13.49億美元(接近百億元人民幣)。
據招股書披露,曠視2016年、2017年、2018年營收分別為6780萬元、3.132億元、14.26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58.8%。今年上半年,曠視營收為9.49億元,同比增長210.3%,經調整凈利潤為3270萬元,2018年同期經調整凈虧損為1.369億元。
在IT分析師孫永杰看來,在此時選擇上市,很重要一個原因,是人工智能公司在經歷多輪融資后,各方投資者的投資要盡快實現,尤其是在估值很高的情況,再尋找新的投資者接手比較困難。
相比之下,在融資降溫的當下,下一輪融資難度可想而知。根據IT桔子人工智能趨勢顯示,截至8月,融資事件數291起,不及去年717起的一半。
中山大學數據科學與計算機學院教授賴劍煌也引述CB Insights數據時表示,去年90%的人工智能企業處虧損狀態,即便是谷歌母公司收購了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去年虧損達到5.7億元,而在國內,多家AI公司正在賣資產,以及投資人在退出。
在曠視沖刺“人工智能第一股”之際,其他企業也躍躍欲試。“我們目前在進行一些上市的輔導工作,有考慮科創板,在籌備中,沒有明確的進程可以公開,時間尚不確定。”云從科技相關人士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
此外,依圖科技也曾對外透露,有意把上市標地選定為科創板,而商湯科技則三緘其口。
智慧城市服務仍占主導
去年,四小龍之間的商業落地策略開始分化:商湯加大平臺化戰略,依圖重點發力醫療領域,云從瞄準了金融領域,曠視則選擇了繼續往前端發展,推出了各種前端硬件產品,并拓展了供應鏈領域,包括倉儲、物流機器人。
在招股書中,曠視科技稱將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及軟件能力主要組成部分包括Brain++深度學習框架、算法及平臺軟件,主要應用在三個方面: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
安防、金融等一直是計算機視覺企業深耕的領域,面向政府和公共機構(安防)的城市物聯網營收占據“半壁江山”,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營收分別為10.57億元、6.95億元,占比分別為74.1%、73.2%。
曠視于2018年為中國98個本地城市的政府機構及企業客戶提供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而2016年為31個城市,復合年增長率為77.8%。
對初創企業來說,核心客戶群體占主導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孫永杰說,人工智能企業最大的風險在于,其所有活動都建立在合作伙伴的業務之上,自身沒有核心的產業基礎,以人臉識別為例,其合作伙伴有諸多供應商可選,這意味著任何一家都可能被隨時替代。
算法公司向軟硬結合轉型
對于人工智能公司,始終面臨的一個難題是,技術紅利期很短,領先機會可能稍縱即逝,產業化落地的路并不平坦。人臉識別商業化競爭愈加激烈,人工智能算法公司逐步向硬件進軍。
曠視科技2011年成立至今,經歷多次業務轉型,從發展軌跡可以看出,曠視越來越看重硬件設備,并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智能攝像頭,發力軟硬件一體。
最近,商湯科技在深圳推出了全新智能通行產品——商湯智行人臉識別一體機SensePass Pro,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技術執行總監馬堃告訴南方日報記者,商湯在成立之初,也并沒有打算做硬件,落地應用中,客戶對硬件有需求,我們也開始考慮,將技術集成進一個專用的小硬件里,人工智能落地需要軟硬結合的優化方案。
相比之下,依圖則走出了另一個挑戰更大的領域,今年5月,其推出一款云端視覺推理AI芯片“求索questcore”,這也是該公司進入硬件領域后開發的首款芯片。
“一開始大家都在做人臉識別,后來發展到最后,加入視覺、語音、人機交互、知識圖譜、語言處理的技術。”云從聯合創始人溫浩表示,事實上,用“人臉識別公司”或者“計算機視覺公司”標簽已經不準確了。
在他看來,各大AI公司都在不斷探索商業模式的落地,與各行業賦能,但最終比拼的還是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公司規模成長后,能像華為等公司一樣培育出色的管理能力。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