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浦蘭鈞香港上市招股啟動,千億“鎳王”首個IPO 的悖論
12月8日至13日,由摩根士丹利與中信證券聯席保薦的瑞浦蘭鈞開始招股,若一切順利,該公司將于12月18日在港交所上市。
瑞浦蘭鈞,于2017年成立,主營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的設計、研發、制造和銷售,如今公司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最主要的電池生產企業之一,2022年營收規模更是一度接近150億元。
青山集團是瑞浦蘭鈞的控股股東。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青山集團以3680億元銷售額位列世界500強的第238位。
隨著該公司的上市,有千億鎳王之稱的 65歲的青山集團創始人項光達也將迎來人生首個IPO。
不過,從行業運行趨勢來看,此時選擇上市或許已經錯過了最佳窗口期。一方面,今年鋰電行業需求增速明顯回落,行業景氣度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港股市場處于低位,也難以給公司給予更高的估值溢價。
截至12月11日收盤,收入規模更大、盈利能力更強的中創新航總市值為294億元人民幣。而瑞浦蘭鈞,于去年8月及9月的B輪融資投前估值為248億元,投后估值則達到 303億元。
相比之下,瑞浦蘭鈞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估值倒掛的壓力異常顯著。
盈利問題未解
瑞浦蘭鈞,成立于上一輪鋰電景氣周期,并且十分幸運的趕上了2020下半年以來的本輪需求爆發周期。
也正是受到近幾年下游新能源汽車、儲能領域等新增需求的帶動,瑞浦蘭鈞從2019年4月開始批量交付鋰電池產品以來,產能、出貨量、營收規模均實現了巨幅增長。
僅以產能為例,與2020年以來全產業鏈的擴產步伐保持同步,2020年底時公司設計年產能為4.2GWh,到2022年底時已經增加至35.2GWh。
加上2022年以前的終端需求,尤其是動力電池的供不應求,瑞浦蘭鈞過去幾年收入增幅驚人。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時該公司總收入為9.07億元,2021年、2022年分別增加至21.09億元和146.48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達到301.9%。
就下游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兩個細分市場而言,瑞浦蘭鈞的優勢市場更為集中在儲能領域。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2023年上半年,瑞浦蘭鈞儲能電池裝機量全球排名第4位,同期公司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量排名第10位。
也可能是受到上述產品結構的影響,雖然前幾年公司營收出現大幅增長,但是整體規模依舊落后于中創新航(3931.HK)等同業公司,更是無法與處于一線梯隊的寧德時代(300750.SZ)、比亞迪(002594.SZ)等公司相比。
同時,與國軒高科(002074.SZ)、中創新航相比,瑞浦蘭鈞還有一個最主要的盈利能力尚未解決,“盡管我們的銷量有所增加,我們仍未達到盈利階段?!?/p>
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期間,該公司歸屬普通股東凈利潤分別為-0.41億元、-7.17億元和-3.54億元,而中創新航早在2020年時便已經開始盈利,2022年歸屬普通股東凈利潤更是達到6.9億元。
對此瑞浦蘭鈞指出,“2021年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導致我們的動力及儲能電池產品錄得毛損,以及我們產生的不同經營開支;2022年上半年的儲能電池產品虧本出售(抵銷了2022年下半年動力電池產品及儲能電池產品銷售的部分毛利),以及我們產生多種經營開支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2022年是終端市場需求最旺盛的階段,是鋰電池企業報表利潤轉正的好時機。
而進入2023年后,伴隨著需求增速下降、行業景氣度的下降,全產業鏈集體陷入去庫存的背景下,鋰電池企業經營壓力明顯增加。
在上述行業背景下,瑞浦蘭鈞實現盈利的難度明顯增加,上半年公司虧損金額達到7.1億元,相當于2022年全年的虧損金額,再次刷新了成立以來的虧損金額紀錄。
至于實現盈利的節點,則可能要等到2025年,“鑒于2023年下半年鋰離子電池行業的市場競爭持續,我們預期2023年將錄得凈虧損……我們將能夠于2025年實現盈利并產生經營現金流入?!?/p>
以上短期內難以解決的盈利問題,或許也是公司選擇港股上市的原因之一。
盈利時間表
對何時能夠實現盈利,瑞浦蘭鈞預計于2025年有望實現盈利 。其給出的具體解決方案,包括了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對原材料成本波動的應對能力、增加銷售收益和形成規模經濟等。
或許,也是基于上述邏輯,瑞浦蘭鈞此次港股上市募集的資金仍然計劃投向產能。
根據公司測算,假設此次發售價格為19.4港元/股,經扣除包銷傭金、就全球發售應付的費用及估計開支后,公司將自全球發售收取所得款項凈額為21.19億港元。
其中,80%或16.95億港元的資金,計劃用于擴大公司自身產能,具體包括溫州工廠三期項目(設計年產能24GWh)、佛山工廠一期項目(設計年產能16GWh),以及重慶工廠(設計年產能30GWh)。
“我們的業務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有效執行產能擴張計劃的能力?!比鹌痔m鈞稱。
按照規劃,2023年底前公司將實現62GWh的設計產能,并于2025年底前實現超過150GWh的設計產能。
不過,與上述宏偉產能擴張計劃相悖的是,過去幾年時間里,瑞浦蘭鈞當前的產能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相關數據顯示,2020-2022年,該公司工廠的整體利用率為50.3%、86.4%、73.9%。其中,2022年的產能利用率的逆市下降,是受到當期溫州和嘉善工廠新生產線處于產能爬坡期的影響。
不過,進入2023年后,終端需求下降對電池企業的沖擊十分明顯。受到銷量下降的沖擊,今年上半年瑞浦蘭鈞工廠整體利用率已經降至49.4%。
實際上,除了寧德時代、比亞迪以外,其他下游電池制造企業盈利能力都十分一般,而瑞浦蘭鈞在產能利用率處于低位的背景下,仍然選擇繼續產能加碼,可能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與2021年、2022年市場相比,今年鋰電池市場的競爭明顯加劇。
這使得,不僅是在具備相對競爭優勢的儲能電池,還是在廝殺激烈的動力電池市場,瑞浦蘭鈞的市場占有率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按照裝機量計算,公司在中國動力電池的市場份額,由2022年的1.7%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2%;全球儲能電池市場,公司在全球鋰離子電池制造商中的市場份額,則由8.8%下降至5.7%。
從以上角度來觀察,瑞浦蘭鈞的擴產某種程度上是“被推著前進”,一旦放棄產能擴張的路線,后續市場份額、裝機量將可能出現斷崖式下降。
此外,從上市節點的選擇上看,今年上市也顯然不如2021年、2022年行業景氣度處于高位階段,市場無法給予更高的估值溢價。
比如同在港股上市的中創新航,目前總市值較為2022年10月公司上市時已經腰斬,總市值由上市初期的600億元以上降至當前的294億元(人民幣)。
瑞浦蘭鈞選擇此時上市,或許本身也是一個較為無奈的選擇。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