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寒冬下北交所“迎春”:投行“北上”求穩 頭部漸成主力
北方的冬日寒意漸濃;北交所卻日漸成為投行保代們的“救命稻草”。
由于投行IPO收入與上市公司首發募資規模高度掛鉤,因此,很長一段時間里,發行市盈率偏低、首發募資規模較小的北交所,并不在部分券商投行的優選之列,一些頭部券商保代更是在北交所業務上馬馬虎虎。
如今,隨著滬深交易所IPO節奏的階段性收緊,保代們的態度大逆轉。北交所正在成為諸多保代的展業首選地。頭部券商,在北交所業務的發力更是明顯增大。
根據Wind,11月1日至22日,北交所新上市企業共6家,其中4家由頭部券商保薦,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國泰君安均位列其中。而在過去,北交所保薦主力則是中小券商。
頭部券商漸成主力
從近期北交所主承銷商與保薦機構來看,新特點正在出現:頭部券商占比日漸增大,甚至超越中小券商成為新晉主力;有些昔日在北交所業務上投入頗少的頭部券商,下半年來北交所保薦項目翻倍式大增。
根據Wind,截至11月22日,北交所新上市企業共6家,其中4家由頭部券商保薦承銷,國泰君安、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均參與其中。
而在2022年全年,中信證券僅保薦1家企業登陸北交所;中金公司的北交所保薦家數更是為0。
今年下半年以來,由“券業一哥”中信證券保薦上市的北交所企業已經達到3家,是其去年全年保薦家數的3倍。
某頭部券商投行管理人員透露,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一些頭部券商在北交所業務上的投入力度,自今年下半年以來明顯增大,8月27日官宣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以后再度增強,實際效果將逐漸顯現,目前公開數據呈現的僅是冰山一角。
有頭部券商資深保代告訴記者,“2022年,企業問我要不要考慮北交所,但凡企業登陸創業板和科創板有一絲希望,我都建議沖一沖滬深交易所。今年上半年,企業再問我要不要考慮北交所,我建議他等一等,看看具體情況再決定。8月27日以后,不用企業問我要不要考慮北交所,我勸企業能去趕緊去;尤其是簽有對賭協議的企業,千萬別再等,先上市再說。”
與此同時,該保代正在全力儲備北交所項目。“專精特新”屬性鮮明的“小巨人”企業,自稱凈利潤在3000萬元以上、搭邊“專精特新”的企業,營業收入超50億元的大市值企業,是其儲備的重中之重。
多位保代告訴記者,北交所目前正處于上市的黃金窗口期,窗口期預計將持續1年左右。
9月1日發布的“深改19條”明確,企業登陸北交所的前置條件——新三板已經掛牌滿12個月的計算口徑為交易所上市委審議時已掛牌滿12個月。這意味著,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后可以同步申請北交所上市,只需在上市進程后期上市委審議之時滿足掛牌滿12個月的要求即可。對于尚未掛牌新三板、啟動北交所上市進程的企業來說,目前轉道北交所,仍有望趕上北交所上市窗口期。
“在北交所上市窗口期結束以前,我們只要把握好項目質量,成功推薦項目登陸北交所的概率就會很大。因此,在滬深交易所IPO收緊的當下,我們更愿意主攻北交所。寧可單個項目收入少,也要多做項目求穩妥。”受訪保代直言。
保薦承銷費板塊差距縮小
于投行而言,選擇重點發力板塊的關鍵有二:一是能夠拿到充足項目;二是單個項目可以獲得更高的保薦承銷費。
在IPO節奏階段性收緊以前,由于有些頭部券商在各個板塊均能拿到較為豐富的項目,因而單個項目收入較小的北交所,不在其優選范圍之內。
根據保代介紹,投行IPO收入分為保薦費和承銷費,保薦費更多為“辛苦錢”,一般為幾百萬元,承銷費才是其收入的大頭。承銷費又分為計劃內募資部分和超募部分,前者承銷投行一般可以分到首發募資金額的6-8%,規模越大比例往往越低,‘巨無霸’項目可以低于6%;超募部分投行提成比例更高,通常在10%以上,高者可以達到15%。
承銷費用提成比例在各個板塊之間并無明顯差異,但由于科創板首發市盈率顯著高于其他板塊,主板首發市盈率居中但項目體量大、總募資規模更大,因而科創板和主板單個項目帶來的保薦承銷收入更高,自然成為中信證券、中金公司等頭部投行的主攻板塊。與之相反,北交所由于發行市盈率徘徊在十余倍,并且幾無超募可能,因而一些投行保代不愿在北交所項目上投入太多精力。
如今,隨著IPO節奏階段性收緊,投行可做的滬深交易所項目銳減;疊加科創板、創業板、主板首發市盈率的下降,北交所與其他板塊的首發市盈率差異收窄。因此,上市穩定性更高的北交所,正在吸引更多投行保代的加入。
由于同一企業的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固定,首發募資規模的大小主要取決于首發市盈率。近來,A股不同板塊之間的首發市盈率明顯縮小。
根據Wind,從10月1日-11月22日新上市的24家新股來看,除科創板11月17日新上市的C康希首發市盈率高達441.18倍、10月10日上市的浩辰軟件首發市盈率為77.77倍以外,其余22家新股首發市盈率均在50倍以下。創業板、主板首發市盈率雖然整體仍高于北交所,但其有些項目的首發市盈率被北交所個別項目所超越。
比如,北交所新股卓兆點膠首發市盈率高達24.07倍,主板11月上市的5家企業中,2家首發市盈率較其更低;截至11月22日,創業板11月暫無新股上市,而其10月上市的4只新股中,其中一只首發市盈率僅為20.53倍。
“不同板塊間首發市盈率的下降,意味著企業在不同板塊上市能夠獲得的首發募資規模差異縮小。由于投行IPO收入直接取決于首發募資規模,因而,券商投行保薦企業登陸不同板塊所獲得的保薦承銷費用之差也在變小,收入之差的縮小,使得投行保代們發力北交所的動力提升。”受訪保代告訴記者。
實際上,促使諸多保代對北交所態度大轉變另有其因:北交所新股上市穩定性頗高。
“科創板、創業板對板塊屬性要求進一步提高,自動駕駛、氫能、光伏、儲能、人工智能上市難度大增,滬深交易所各板塊的盈利要求也較去年明顯增加。一家企業從前期介入到成功上市往往需要3年左右,甚至在5年以上,如此長的上市時間內,如果板塊上市要求變動,前期認為上市問題不大而介入輔導的企業,等到企業IPO臨門一腳時,可能已經達不到新的上市標準,被迫終止IPO進程。如果企業上市失敗,投行只能獲得一些‘辛苦費’,IPO收入大頭大概率將打水漂。”有投行保代告訴記者。
“因此,在滬深交易所IPO節奏階段性收緊的當下,將精力放在正處于上市窗口期、上市穩定性更強的北交所項目上,相對更為劃算。”其表示。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