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天67家企業上市折戟 誰在經歷IPO撤否潮?
國慶假期結束后的短短4天,又有兩家企業主動撤回材料,終止IPO進程。
截至10月11日,自8月27日階段性收緊IPO節奏消息發布以來,主動撤回材料的企業已經達到33家。
如果將時間前撥至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7月24日,IPO撤否的企業則達到67家。
從撤否項目所屬板塊來看,創業板最多為23家,科創板最少為9家,上證主板和深證主板分別為14家和10家,北交所11家。
而從投行撤否情況來看,7月24日-10月11日,撤否項目家數與保薦家數基本成正比。撤否家數在4家及以上的券商共5家,其保薦企業家數均位列行業前七。
從撤否原因來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綜合采訪調研發現,主板凈利潤不足1億元、創業板凈利潤不足8000萬元、科創板創業板板塊屬性不足、成立時間僅有數年存在資本堆積嫌疑、身陷訴訟糾紛等,均是企業IPO進程遺憾終止的原因。
根據受訪人士分析,當前環境下,企業若想實現滬深主板上市,必須避開上述雷區。如若單純因為板塊屬性不足但屬于“專精特新”,可以嘗試北交所,否則若想上市則需考慮赴港IPO或者等待滬深交易所IPO節奏的放松。
目前,包括十月稻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十月稻田”)等在內的多家消費類企業已經推進港股上市進程,浙江捷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捷眾科技”)等在內的多家企業則轉道北交所。
67家折戟企業探因
10月8日,擬募資規模高達150億元的正大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大股份”)主動撤回材料,終止主板上市進程。150億元的擬募資規模,對于保薦機構中信證券來說,無疑是一大損失。根據受訪保代分析,正大股份折戟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所屬行業為農副食品加工業;二是業績下滑,2022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虧損23.95億元。
10月10日,深圳中興新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興新材”)同樣撤回材料暫別上市之路,其原計劃登陸科創板,近年來凈利潤穩步增長。上述保代認為,科創屬性不足或許是其IPO擱淺的原因所在。
自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以來,截至10月11日,已有67家企業終止IPO進程,其中63家為主動撤回。多位投行保代告訴記者,撤回原因多為企業和保薦機構在監管的窗口指導或反復問詢之下“識時務”。
哪些企業IPO更易折戟?
根據受訪保代分析,營利情況、行業類別、板塊屬性強弱、成立年限、是否涉及訴訟等都是重要原因。一些昔日解釋后可以過關的因素,IPO節奏收緊之時則容易成為雷區。
首先,凈利潤與持續營利能力是考核重點。
2022年,主板凈利潤達8000萬元、創業板凈利潤超6000萬元即可沖擊上市。如今,在一些保代看來,主板凈利潤不足1億元、創業板凈利潤不足8000萬元,基本沒有嘗試的意義。過去,企業硬科創屬性足夠強,即使虧損也能上市,如今虧損企業科創板上市幾無可能。
比如,滬深主板折戟的江蘇匯聯活動地板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股份公司、池州華宇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凈利潤均不足1億元,且沒有其他明顯硬傷。擬登陸科創板的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樹根互聯股份有限公司則因凈利潤虧損而撤回材料。
與此同時,凈利潤持續滿足最低上市標準,但業績下滑較為嚴重的企業也被迫暫緩上市進程。不過,此類企業通常未必及時終止上市,而是被告知等待2023年年報數據出來以后再行考慮。
其次,衣食住等大消費類行業,除非成立時間長、營業收入凈利潤遠超板塊底線要求,且為知名度極高的龍頭企業,且必須是大行業龍頭而非細分行業龍頭,否則滬深交易所上市基本無望。
比如,10月10日撤材料的正大股份、9月25日結束上市進程的山東德州扒雞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更早之前IPO折戟的鮮美來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青島沃隆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均屬于農副食品相關行業。
再者,科創板、創業板對板塊屬性的要求再度提高,一些過去擦邊科創或“三創四新”的企業被迫暫停IPO。9月28日告別創業板的高景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即被視為板塊屬性不足。
與此同時,成立年限也成為考量因素之一。其關注重點在于,企業成立時間過短存在資本堆積可能,監管更鼓勵企業通過自身硬實力做大做強企業以后再行上市,而非在資本的簇擁之下僅僅幾年就實現IPO,后者存在上市減持套現的更大可能。
此外,企業合規要求有所提高,如若涉及訴訟、處罰等上市之路更易中斷。9月18日科創板夭折的河北金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即于今年5月、8月被恩捷股份起訴共計7項專利侵權。
值得注意的是,在受訪保代們看來,盡管滬深交易所上市要求有所提高,但目前IPO并未停擺。業績優異、質地優良、板塊定位契合度高的企業,上市速度可能放緩,但仍然存在較大成功IPO的希望。
撤否潮下的轉型
67家企業終止IPO進程,哪些券商投行撤否項目更多?
根據Wind,撤否家數與保薦家數基本平衡。7月24日-10月11日,撤回家數最多的為中信證券,撤回7家,不過其保薦家數同樣為行業第一,期間為81家企業提供保薦服務。
撤否家數緊隨其后的為6家的中信建投和民生證券,保薦家數分別為64家和42家,位列行業第二和第七。
華泰聯合證券撤回家數為5家,保薦家數以48家排在行業第五。
國泰君安撤回家數為4家,保薦家數為49家,分別位列券業第五和第四。
保薦家數在40家以上,撤否家數最少的為海通證券和中金公司,均只有2家撤回,其保薦家數為53家和43家。
從撤否率來看,海通證券和中金公司表現最優,僅為3.77%和4.65%。除此以外,撤否率在7%以內的券商還有4家,為國金證券(5.71%)、廣發證券(5.88%)、開源證券(6.25%)和東方證券(6.67%)。
其他保薦家數在15家及以上的券商投行,撤否率同樣不高,僅有華泰聯合證券(10.42%)、民生證券(14.29%)、長江證券(15.79%)三家超10%。
事實上,撤否率較高的券商保薦家數普遍較少。數據顯示,撤否率超50%的券商共有7家,保薦家數均在4家以內。其中,華龍證券和華興證券最高為100%,其僅保薦1家企業上市且被撤回。
值得注意的是,在受訪人士看來,當前的撤否情況需要特別看待,不能將撤否家數或撤否率與券商投行執業質量簡單掛鉤。
“不同時期撤材料原因有所差異,撤材料數據的意義需要區別看待。在昔日現場檢查‘一查就撤’的情況下,撤否率高意味著投行存在幫助企業‘帶病闖關’的風險。而目前項目撤單原因,大多為特殊時期上市標準變動所致,不能將責任單純歸咎于投行。”受訪人士表示。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保薦項目的科技屬性,是影響沖刺科創板的企業是否需要撤回材料、能否順利IPO的重要因素。在10月11日舉辦的2023科創大會上,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陳華平表示,“當前,新一代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全球科技創新的廣度深度速度持續攀升。下一步,證監會將適時出臺資本市場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系列政策措施,進一步強化各板塊對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科創企業的融資支持。匯聚創新要素,激發創新活力,促進形成高水平創新主體,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對此,有投行保代表示,后續科創類企業的上市速度有望加快。一方面,科創板可能會針對硬科技企業制定更為靈活的上市標準;另一方面,致力于服務“專精特新”、上市節奏目前不降反增的北交所,有望成為承接更多科技類企業上市的沃土。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