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將安排限制內地投資者參與滬深股通交易推出前測試
港交所將在限制內地投資者參與滬深股通交易推出前安排測試。
7月17日,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將于7月22日安排有關限制內地投資者參與滬深股通交易推出前測試(PRT),以便中華通(即滬深股通)交易所參與者(CCEP)及通過中華通交易所參與者買賣的交易所參與者(TTEP)驗證其北向訂單附加券商客戶編碼(BCAN)。
公告表示,為期一年的過渡期即將結束,自2023年7月24日起,CCEP及TTEP應注銷其內地投資者客戶全部的以“CHN”為證件簽發國家/地區的券商客戶編碼(CHN BCAN)。鑒于7月22日及23日為周末,CCEP及TTEP應于2023年7月21日或之前將所有CHN BCAN從券商客戶編碼及客戶識別信息的配對檔案(BCAN-CID Mapping File)中移除。
港交所表示,在這次測試中,所有附加CHN BCAN的北向交易買盤將被拒絕;附加預設值“3 =內地個人投資者”或“4 =內地機構投資者”的北向交易賣盤將被接受。
前文提及的“限制內地投資者參與滬深股通交易”,源自修改后的《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若干規定》(下稱《規定》),該《規定》已于2022年7月25日起施行。目前,一年過渡期即將結束,上述規定即將在7月24日生效。
其中,部分此前條款被修改,第十三條第一款修改為:“投資者依法享有通過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買入的股票的權益。滬股通和深股通投資者不包括內地投資者。”
根據有關安排,已開通滬股通、深股通交易權限的內地投資者在2023年7月23日前可繼續通過滬股通、深股通買賣A股,7月24日后,投資者所持A股只能賣出。
簡單來說,“假外資”是指內地投資者借滬深股通返程交易A股的資金。即內地投資者通過在港券商、銀行開戶,或者直接前往香港開設證券賬戶,然后通過滬深股通北向交易買入A股。
證監會表示,近年來,有部分內地投資者在香港開立證券賬戶及北向交易權限,通過滬深股通交易A股。目前此類交易總體規模不大,交易金額在北向交易中的占比保持在1%左右。投資者數量約有170萬名,但大部分無實際交易,近三年有北向交易的內地投資者約有3.9萬名。
證監會指出,此類證券活動與滬深股通引入外資的初衷不符,且這些投資者中大多數已開立內地證券賬戶可直接參與A股交易,兩種途徑交易有發生跨境違規活動的風險,也給市場造成了北向交易中有不少所謂“假外資”的印象,不利于滬深港通的平穩運行和長遠發展。
而早在2018年,北向看穿機制(投資者識別碼制度)就已實施。
港交所方面介紹,北向交易投資者識別碼模式規定,提供北向交易服務的交易所參與者須按標準格式,為每名北向交易客戶編派一個券商客戶編碼(BCAN),并向香港交易所提供客戶識別信息(CID),香港交易所會將有關信息交予內地交易所。當投資者提交北向交易買賣盤時,必須全部加上適當的券商客戶編碼。
“券商客戶編碼“是指包括滬深港通交易所參與者及透過滬深港通交易所參與者進行北向交易的交易所參與者(簡稱“TTEP”)遵循港交所規定的標準格式,向其每位北向交易客戶編派的一個唯一編碼。每個券商客戶編碼都應是唯一的,并能夠識別滬深港通交易所參與者或TTEP某一特定客戶,且不同于滬深港通交易所參與者或TTEP分配給該客戶的現有內部客戶賬號。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