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迎上市改革五周年 新經濟公司成融資主力
作為港股市場的一次重大改革,上市新規對港股市場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如今,這一重大上市制度改革即將迎來五周年,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的業界人士表示,港交所這幾年的改革還是取得了相應的成效,但還需要進一步開放,同時不能只是單向擴容上市企業,而忽略吸引投資者,需要雙管齊下,以鞏固香港作為全球重要融資中心的地位。
港股產品生態圈更豐富
港交所梳理了過去五年里上市改革為香港市場帶來的變化。
首先是新經濟公司成融資主力。在這五年時間里,上市新規不斷完善,吸引了越來越多新經濟企業赴港上市,令港股市場變得更加多元化,目前,新經濟公司已經成為香港市場的融資主力。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底,已有260家新經濟公司在香港上市,其中有56家生物科技公司18A章上市,22家“同股不同權“創新產業(52.880, -4.32, -7.55%)公司通過8A章上市,以及19家已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通過19C章在香港第二上市。香港市場上來自新經濟公司的融資額占比不斷提升,由2018年的49%攀升至2023年的65%。新經濟發行人在新股融資額前十大排名所占比重持續提升,2022年十大新股中有7家來自新經濟。
其次是成為亞洲領先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專為生物科技公司量身定做的18A章,讓香港在短短幾年內發展成為了亞洲領先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為很多從事醫藥創新的生物科技公司送去了“及時雨”,也吸引了眾多有營業收入的醫療健康公司來香港上市,豐富了港股的行業構成。統計顯示,自上市改革以來,截至2023年3月底,已有超過112家醫療健康和生物科技上市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融資超過2650億港元,其中包括56家尚無收入的公司,新股融資總額超過1160億港元,占比44%。
此外,中概股掀起了回港上市熱潮。阿里巴巴、網易、新東方、微博、攜程、蔚來、陸金所等知名公司紛紛回歸,目前港股市場的中概股回歸公司已超過30家。
新經濟公司的不斷加入,為投資者帶來更加豐富的投資機遇,不僅提升了整個市場的活力,也催生了很多相關的指數和新產品,進一步豐富了香港證券市場的產品生態圈。
新經濟公司陸續贏得了眾多投資者的關注,在港股市場的成交額占比也不斷提升。2023年3月,新經濟公司的日均成交額達到319億港元,對香港股票市場日均成交金額的貢獻由2018年的僅1%增長至24.9%。
市場認為可進一步開放
在過去五年里,港交所推出多項上市制度優化措施,為發行人提供便利,包括完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指引,優化海外發行人來港上市制度等。
博大資本國際總裁溫天納認為,港交所上市改革已執行五周年,從新章節的條款可看得出港交所希望在新經濟領域、生物科技領域有重大的突破點。圍繞著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科技融資中心和生物科技融資中心的地位方面,港交所在上市要求等各方面都有一定調整和放松。
知名市場人士桂浩明也認為,港交所這幾年變化還是比較大的,最主要體現在它對新經濟的認可以及為新經濟企業創造一個寬松的上市環境上。像生物醫藥企業這幾年實際上也是世界各國爭相發展的一個行業。港交所對生物醫藥企業就采取了不但不需要盈利甚至可以沒有主營業務收入就可以上市的政策安排。雖然目前來看,還沒有培育出特別強的這個龍頭企業,甚至有些公司上市之后還是破發了,“但是這個勢頭出來了,我想只要假以時日還是能夠發展起來的。香港一直是國際市場當中融資能力最強的市場,股票發行股票數量也多。雖然去年市場波動有些變化,總體上發行市場不是很熱,但是從下半年來看,港股市場反彈還是比較明顯的,而且反彈當中科技股一馬當先,這說明港交所這幾年的改革還是取得了相應的成效”。
同時,在桂浩明看來,香港和內地互聯互通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期間雖然港交所不斷優化上市制度,但很多投資者普遍發現,相較于內地,港交所在信息披露、數據傳輸方面需要改進,交易成本也偏高,這些可能會讓內地投資者感覺不太適應。桂浩明表示,港交所還需要進一步開放。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