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18C”規則生效一周 多家企業咨詢上市事宜
3月31日起,香港交易所(348.6, 5.60, 1.63%)(港交所)全資附屬公司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推出的新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機制(即“18C”)正式生效。《證券日報》記者獲悉,自“18C”落地一周以來,已有企業咨詢通過“18C”上市事宜。
漢坤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繆熙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獲得專業的大型基金的長期支持,對想要通過‘18C’上市的公司很重要。”
兩三個月后
或有企業陸續遞表
“目前大概有四五家公司來向我們咨詢過‘18C’赴港上市事宜。”漢坤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繆熙平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咨詢的企業主要來自內地沿海地區,分布在機器人、TMT和新能源等行業。”
據知情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在新規實施后,已有一些有意向上市的公司主動聯系港交所。根據以往經驗,一般在新規落地兩三個月后會有企業陸續遞表。”
在今年3月份港交所公布的有關“18C”咨詢文件的回應中,有潛在上市申請人表示,內地將近90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絕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市值是不會達到80億港元的。也有潛在上市申請人表示,由于已商業化公司具備可審視的財務數據,因此市值要求應適當降低以合理涵蓋更多有潛力的已商業化公司,并以部分符合特專科技公司定義的近年在港股上市的科技公司市值不足50億港元為例,說明科技公司市值對于市場環境較為敏感,應降低對預期市值的要求。
因此,新規中港交所對于已商業化公司最低市值要求,從80億港元降低到60億港元;對于未商業化的公司,將最低市值要求從150億港元降低至100億港元。
繆熙平表示:“新規調整以后,比之前要好一些,對于未商業化的公司最低市值要求降低了1/3,根據‘18C’規則赴港上市對內地公司是有吸引力的。”
在對咨詢文件的回應中,有11家企業被歸為潛在上市申請人類別。前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港交所上市科會公開面向所有市場參與者做咨詢,上述企業并非已經明確一定要通過‘18C’上市。
企業上市
需獲資深投資者支持
對于一些暫無收入、無盈利的科技公司,可能投資風險比較高,或者有些公司技術較新,尚未商業化,投資者不容易準確衡量風險。對此,港交所在保護投資者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設立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持股要求、對于不同股東的禁售期分別做了規定等。
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是指在特專科技公司上市申請日期前已投資至少12個月的資深獨立投資者。而對于資深獨立投資者,港交所給出了一般會被視為資深投資者的例子,如管理資產總值至少達150億港元的資產管理公司,或基金規模至少達150億港元的基金等。
據前述知情人士介紹,港交所會根據資深投資者的定義逐個判斷企業的前期投資者是否符合資深投資者的要求。
繆熙平認為,從企業咨詢情況看,相較于‘18C’的其他要求,有關資深投資者的要求對于內地企業來說更難滿足一些。“對于領航資深投資者的條件,可能有的企業還需要一些時間去準備。”
“企業需要和融資圈的大型基金積極接觸,建立密切聯系,得到大機構認可,由他們幫助推進流程。”繆熙平表示,“企業對資深投資者的這種需要是長期的,不只是在遞表前,還包括在整個上市過程中,這就要求這些投資者對公司有很高的支持度。”
“此前的‘18A’主要針對創新醫藥和創新器械兩類生物科技企業,有需要通過主管當局的監管要求。‘18C’就沒有這些要求了,也就是說‘18C’更依賴于市場這些領航資深投資者對于企業新技術的判斷。”繆熙平對記者表示,“這需要企業所處的賽道要能引起大型基金的興趣,一般符合國家發展需要的技術更容易得到青睞,而且需要企業在細分領域處于領先位置。”
對于企業在上市地點選擇時的考慮,繆熙平認為,在選擇上市的交易所時,大部分企業會考慮估值、流動性,還有就是未來市場的開拓。“如果公司業務集中在國內,那么A股可能是更被公司所關注的。港股能提供的是國際化的市場和環境,讓企業有機會獲取來自世界各地的客戶和資源,這對想走國際化路線的企業來說是很重要的。”
“‘18C’落地進一步擴大了港交所上市企業的范圍,加大了對具有高成長性的特專科技企業赴港上市的吸引力,在提升香港資本市場的國際吸引力和擴大資本市場規模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實現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仍然是未來的重要戰略。‘18C’推出后,可以為特專科技企業提供多種金融支持,有利于提升高新科技企業的研發能力,加快科技創新的速度,助力我國產業鏈高端化發展。”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