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政府助企服務落在實處 精準護航中小企業可持續性發展
據工信部2月13日消息,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于近期赴天津、安徽、江蘇、浙江、上海等地開展工作調研,了解各地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和服務情況。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各地相關舉措后發現,近期,紓困中小企業政策措施不斷出臺,聚焦企業成長的服務措施常新,助企政策持續加碼。
光大銀行(2.990, 0.00, 0.00%)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中小企業是我國市場主體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就業、促進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中小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敏銳,支持其發展有助于促進內循環,釋放消費和內需潛力。
解決企業資金難題
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和就業領域呈現出強大韌性的同時,其生命力也愈發勃然。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2年,我國日均新設企業數量分別達2.2萬家、2.4萬家、2.6萬家和2.4萬家。
“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仍面臨抗風險能力較弱的阻礙,尤其是宏觀經濟環境出現波動時。”周茂華表示,相較而言,中小企業發展往往受制于創新能力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融資渠道狹窄等因素,容易受到宏觀環境、市場需求、供應鏈等外部沖擊影響。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補充說,因為中小企業資產規模相對較小,缺乏合格抵質押品,加之自身財務制度不健全等,其獲取貸款的難度較大。
為此,多地錨定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服務體系,以紓解資金困難。
以安徽為例,針對中小企業“不敢貸、不愿貸、不能貸”問題,安徽于近日印發《金融助力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穩增長促發展強信心若干措施》,圍繞暢通銀企對接合作、擴大信貸投放、降低融資成本等10個方面提出具體舉措。
其中,“對各類民營和中小微企業靈活采用展期、無還本續貸、調整還款方式、延長還款期限等形式,做好后續信貸資金安排,幫助企業維持或恢復生產”“探索以市場化方式設立中小微企業應急轉貸基金,繼續發揮好各地續貸過橋資金作用,緩解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資金周轉困難”等安排,直指中小企業資金困難。
在周茂華看來,深化金融改革、創新金融工具等是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有效手段。基于我國龐大的中小企業群體,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加力培育優質企業
紓困措施可以在短期內減輕中小企業經營壓力,但獲得長遠可持續發展則需要其自身發展壯大。為此,多地將培育優質企業寫入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中。
具體來看,部分地區設定明確目標,靶向發力。例如,天津提出,2023年將努力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3000家,力爭未來5年全市創新型中小企業累計達1萬家;江蘇印發《江蘇省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到2025年,全省累計培育制造業單項冠軍300家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萬家以上、創新型中小企業5萬家以上。
此外,部分地區還制定全面而長遠規劃,促進中小企業梯度式成長。例如,上海印發《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從前期評價認定、中期動態管理,后期培育扶持等方面安排培育工作;浙江印發《浙江省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條例》,從創業扶持、創新推動、市場開拓等方面,全方位扶持優質企業成長。
紓困和服務政策的頒布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而相關措施執行情況關乎企業實際發展進度。對此,王青建議:首先,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要協同配合,持續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障礙。其次,各地應持續改善營商環境,重點是打破一些與企業規模、資質許可、本地保護、所有制性質等掛鉤的隱性壁壘,簡化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和審批條件,提高中小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積極性。同時,及時聽取中小企業對政策效果的反饋意見。除了一些客觀性的融資指標、營商環境指標外,更重要的是中小企業對融資環境、營商環境的主觀感受,以及當地中小企業的實際發展狀況。
本站部分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屬于原作者或網站,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系。